身为沉浸史海十数载的研墨书生,提及东林党与崇祯帝,心中不禁泛起千重恨意,犹如利齿相磨,恨意难平。

初时,彼辈以清廉自诩,誓师革新官场,犹如春日之花,绚烂一时。

然而,好景不长,他们竟悄然蜕变,行径渐趋卑劣,内藏奸诈,外显贪婪,恰似夏日之蝇,嗡嗡于腐肉之间,行径令人不齿。后世虽有“大明亡于党争”之论,虽略显偏颇,却也窥豹一斑,道出了几分真相。

东林党人,历经一甲子风雨,犹如蛟龙出海,横扫六合,浙、楚、齐、秦、阉五党,皆成其手下败将,一时之间,东林独步朝野,权势熏天,无人能敌。

及至崇祯之世,前朝遗风犹存,君王偏听偏信,东林党人借此东风,更是如鱼得水,君王自身亦陷入迷雾,难辨忠奸,犹如盲人摸象,浑然不觉。

此辈中人,内斗之技,炉火纯青,而外御强敌,则显得捉襟见肘,徒有其表。

他们表面上是朝廷栋梁,蒙受皇恩浩荡,实则暗中结党,贪墨成风,俨然成为江南士族之政治堡垒,固若金汤。

当今崇祯皇帝,正值东林党鼎盛之际,朝堂之上,东林党羽密布,权势滔天。

谁若胆敢挑衅其威严,无异于以卵击石,轻则名誉扫地,重则性命难保。更有甚者,即便身死,亦难逃其笔伐口诛,遗臭万年,此等手段,真乃杀人不见血,诛心之极也。

崇祯帝,面对东林党之困局,非但不惧,反生窃喜之态。

东林虽棘,其财丰厚,恰为崇祯所急——银库空虚,亟需充盈。银钱乃军力之本,亦是悍将忠心之锁,乱世之中,无兵何以安邦?

崇祯岂会天真,奢望士卒仅凭一腔热血守护疆土?

其胆识之壮,一则源于九五之尊,视颜面如浮云;二者,乃因背后有智勇之士鼎力相助。

夜幕低垂,崇祯密会朝中隐秘力量——非党派巨擘、内斗艺术大师、首辅温体仁。

他凭三寸不烂之舌,辅以王者风范,情理三管齐下,令温公当场立誓,誓死效忠。

温体仁此人,于史海浮沉中或显陌生,然在崇祯眼中,却是内斗场上的老狐狸,年逾花甲而城府深不可测,内斗之术,堪称一绝。

崇祯此举,实乃高明,以敌之财,壮我之军,借智者力,破局而出,尽显帝王权谋之术。

此人淡泊名利,视阉党如敝屣,东林亦不足挂齿,宦海浮沉数十春秋,魏阉猖獗时自若,东林鼎盛亦泰然处之,更以智勇双全,逐一瓦解钱谦益、周延儒等东林巨擘之势力,令人叹为观止!

且说此人,深谙世故,善观风云,对前任秉性了如指掌,崇祯年间,内阁更迭如走马灯,唯他屹立不倒,独撑大局八年之久,堪称崇祯皇帝之左膀右臂,功不可没!

崇祯帝高坐龙廷,目光如炬,微眯之间,犹如后世观国宝于笼中,审视着皇极殿内群臣百态。

文官之首,内阁六部,亦在暗中揣摩圣意,后排臣子更是窃窃私语,气氛微妙。

一连三日,崇祯罢朝,此等景象,在勤勉着称之朝野,实属罕见,群臣心中自是疑虑重重,揣测纷纭。

“众卿有本早奏!”司礼监秉笔太监王承恩,拂尘轻扬,尖声如刺,瞬间平息了朝堂上的窃窃私语。

兵部尚书张凤翼,龙行虎步而出,启禀圣上曰:

“陛下明鉴,五省总督陈奇瑜飞书急报,匪寇老回回、过天星、闯塌天犹如蝗虫过境,自湖广席卷入蜀,沿途州县惨遭荼毒,粮仓告罄,大军补给命悬一线。

更兼军饷久拖不决,已两月未发,军心浮动,陈总督忧心如焚,恐生不测之变,恳请陛下圣裁,以安军心,定乾坤。”

此语一出,字字珠玑,掷地有声,尽显朝堂急迫之态。

张凤翼言毕,谦卑垂首,拱手静待崇祯圣裁,崇祯则眸光微敛,神色愈显深邃。

“张卿家,国库之银,尚余几何?”其声如寒冰初融,带着不容忽视的威严。

张凤翼略一沉吟,眉宇间闪过一丝忧虑,坦言以对:

“臣闻户部侯尚书所言,国库仅余白银二十余万两,实乃捉襟见肘之境。”

话音未落,户部尚书侯徇疾步而出,言辞恳切,宛如江河决堤: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