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我今日虽是初次见面,可看你举止有度,通晓礼仪,甚合吾心,入学之事我同意了,不过你不是李氏族人亲属,需要每年交一两银子作为束脩,笔墨纸砚你需自备,若无异议,明天备好便可前来正式入学。”
主事先生面带笑容,同意了徐山的入学请求。
“多谢先生成全,以后在学堂中还要先生多多照顾,这是我家的一点心意,望先生笑纳!”徐山学着去县城领赏时李石的做法,从怀中拿出几钱碎银子,很自然的放到主事李文和手中,行礼拜别。
李文和微笑着点了点头,看着徐山的眼神中露出欣赏之意,小小年纪,便如此通晓事理,未来可期啊!
徐山进学堂读书的心愿终于实现了!带着愉快的心情,徐山一路飞奔回家,为明日上学作最后的准备。
越国景和五年七月学堂之中
院中绿柳成阴,微风带来百花幽香,沁人心脾,伴随着朗朗的读书声,让人心情舒畅。
学堂五间授课大堂中上百位学子有序端坐,先生们一手轻握书卷,一手负于身后,缓步而行,讲解诗文精义。
主事先生带领徐山依次路过五间授课大堂,来到先生们备课休息的房间。
屋中只有那位无课的先生,他在窗边桌案上全神贯注的看着手中的书本,不时微笑点头,似有所得。
“胡先生,打扰了,这是新入学堂的徐山,我先带他认识一下诸位先生。”李文和面色恭敬的说道。
“知道了。”这位胡先生只是回了简单的三个字,抬头看了一眼徐山,便不再发声,继续全神贯注地看着手中的书。
在不知情的人眼中,或许胡先生的做法会有些恃才傲物之嫌,但是学堂的李文和非常清楚他的为人经历。
胡先生本名胡兴民,秦州云中府人士。云中府与松山城所在的武宁府相邻,虽比松山更加远离边境,却略显萧条。
胡兴民出身于一个没落的书香世家,自小熟读圣贤之书,一路考过县学,府学,十九岁便进入州学,可谓是年少有为,前途远大。
但天有不测风云,胡先生自进入州学之后便诸事不顺,屡遭大难。
最后为躲避大人物的迫害,不敢回乡。不愿离家乡太远的胡兴民,在昔日同窗的帮助推荐下,来到松山李家兴建的学堂隐居讲学。
整个松山城认识胡先生,还知晓胡先生之事的人,只有李至义和同窗李文和。
李至义因为先祖的经历,加之自己也曾考入县学,对于这位不到二十岁便能考入州学的胡先生那是十分尊敬,严格要求自己的儿子李名成必须听从胡先生的教导,否则会被李至义打板子。
这也是昨日李名成急于上交功课的原因。
见了胡先生之后,李文和带着徐山来到最边上的一间课堂,屋中坐着三十几个学童,小的看上去八九岁,大的看上去比徐山还要大两三岁。
仙观村学堂是按照学业进度分配课堂,并非按年龄。
这也是越国几乎所有官学私塾的教育模式。徐山刚来学堂自然而然的要被分配到进度最低的课堂。
学业进度越高,课堂人数越少,距离先生休息的屋子越近,最近的首堂现在只有六位学子。
“进去吧,日后便在这五堂中听先生授课,待通过先生考核后就能进入四堂,学习更多的经史子集。”李文和将徐山送入课堂,跟当值的先生说明情况后便离开了。
“你就是新来的学子徐山吧,以后你可称呼我为文德先生,你的位置昨天就准备好了,先去坐下,认真听讲,争取早日进入四堂。”整个学堂按学业进度被分为五堂,李文德便是这第五堂的教书先生。
“文德先生好!小子初来乍到,一切听您安排,我这就去坐下听讲。”徐山向文德先生拱手行礼,随即走向自己的座位。
一个木凳,一张小小的矮桌便是徐山日后听课的的地方。
将用灰布缝制的书袋轻轻放在书桌之上,缓缓取出纸笔,开始听先生讲课。
这与在墙外偷听的感觉完全不同,有一种说不上来的新鲜感。
今天五堂要学的是百家姓氏,徐山一听,便觉得无甚趣味,这些自己早就通过偷听和李名成的交流融会贯通了,刚入学堂的新鲜感少了几分,有些心不在焉。
直到最后一节课,五堂开始教授书写之法,练习写自己的姓名,这才让徐山重新提起精神。
本章已完 m.3q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