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被迫随占内侍学了一载学识,两世的心智,早已于一年前自行揣摩,将那些文字识得通透。只因本身乃六岁稚童,若无师承,骤然识得文字,难免惹人猜疑。故而,他只得隐忍心中所知,随占内侍学一年。
这一年间,朱慈烺涉猎广泛,无论是那古籍之中的象形文字,还是那铭文、符文,皆被他一一领悟。他仿佛天生便与这些文字有缘,只需一眼,便能洞悉其中奥秘。
此后崇祯经常让朱慈烺陪侍身旁,那日,崇祯帝携朱慈烺临朝听政,朝毕之后,崇祯帝一如既往地提出考校,问询朱慈烺对于朝中诸事的见解。
朱慈烺微微欠身,目光如炬,朗声道:“父皇,儿臣近日见那山陕两地灾民流离失所,心中甚是忧虑。朝中大臣因此事争吵不休,儿臣斗胆,欲陈浅薄之见。”
崇祯帝闻言,眉头微展,颔首道:“吾儿但说无妨。”
朱慈烺继续说道:“儿臣以为,救灾如救火,刻不容缓。应速派官员前往灾区,核查灾情,安抚民心。同时,开仓放粮,赈济灾民,以解其燃眉之急。至于朝中大臣之争吵,儿臣以为,皆因各自立场不同所致。然国之大计,应以民生为重。望父皇明察秋毫,以大局为重,早日平息争吵,共商救灾之策。”
言罢,朱慈烺目光炯炯,等待着崇祯帝的回应。朝堂之上,众臣皆静,皆在聆听这少年储君的见解,心中暗自思量。
崇祯帝龙目微眯,望着眼前这少年储君,心中暗自思量。朱慈烺微微欠身,目光坚定,缓缓开口:
“父皇,儿臣以为,赈灾之事,非一日之功。朝廷虽多次对山陕两地进行赈灾,然灾情却屡有反复,此乃治标不治本之策也。儿臣斗胆,欲陈几策,以供朝中诸公品鉴。”
“其一,朝廷应加大力度,兴修水利,以防灾情再次发生。那山陕两地,地势起伏,河流纵横,若能筑堤防洪,开渠灌溉,定能减少水旱之灾。”
“其二,朝廷应鼓励百姓耕种耐寒耐旱之作物,并派遣农官前往指导,以提高百姓的收成,增强其对灾情的抵抗力。”
“其三,朝廷应设立专门的救灾基金,以备不时之需。每当灾情发生,便可迅速调拨银两,购买粮食、药材等救灾物资,以解百姓之困。”
“其四,朝廷应加强对官员的监督与考核,确保赈灾银两与物资能够真正发放到百姓手中,而非被贪官污吏所侵吞。”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