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子天天往复,天气也一天天地热了起来。差不多到了人们开始把厚厚的外套脱下来,换上单衣的时候,就该进入到早稻耕种的季节了。

农忙季是元医生作为医生,一年里最清闲的时候之一。

因为在这个季节里,每家每户,男男女女,不管老少,所有人都被动员起来,为家里水田的耕种做着准备,他们全都一门心思扑在即将到来的春耕春种上,根本没有时间生病。除非得了重大的急病,万不得已,否则他们绝对不会来与元医生相见。

“你这是感冒了还是怎么了?搞了几天了,不要成为肺疾呢。”连日的操劳,家里终于有人抱恙。

“就是有点咳嗽,没什么问题。”病人回答,马上又是一长串的咳嗽。

“还没事,咳成这个样子了。要不你先上去,不要插秧了。”家人劝说道:“去到元医生屋里看下,搞点药吃下。”

“吃什么药,又不是什么大病,死不了人。”病人把自己的病痛置之度外,丝毫不放在心上。小病小痛死不了人,但如果延误了农时,没有饭吃,才真的会死人!

他们往自己的额头、太阳穴和肚脐眼,涂上大坨大坨的清凉油,缓解病痛以后,马上又变得生龙活虎,继续他们的种田大业。

春耕的号角往往由村里最勤快、最会农时的农夫吹响——在某个阳光明媚的清早,人们一觉醒来走出家门,发现有三、五个男性开始在自家的水田里翻修田埂。

田埂是田间稍高于水田平面的,用来给每家的水田分界并蓄水,供人行走和种植作物的狭窄小路。翻耕水田前必须放水灌田,放水灌田前须先做好田埂。翻修田埂一方面是为了铲除田埂上的杂草,另一方面是为了捣毁虫鼠的巢穴,修葺田埂坍塌损坏的部位。

经过一个冬天的时间,去年干枯的杂草已经腐烂,今年新长的杂草还是弱小的嫩芽。用片锄把田埂靠近自己水田一边的面和顶部的面,削掉两三寸厚的一层,可以把大部分的杂草和虫洞,连根拔起。削下来的杂草,被翻进泥水里,在泥水和温度的双重作用下,很快就会腐烂,变成水田的肥料。

削完的田埂当然还需要重新敷上一层同样厚度的新泥。新泥柔软肥沃,几天后,待它晒得八九分干的时候,农夫们会在上面种上黄豆。这样做,既可以把田埂也最大限度地利用起来,不浪费一分一寸的土地。而且黄豆苗生长迅速,长势茂密,很快就完全遮盖住了田埂。田埂上遗留未尽的杂草,生长空间被压缩,它们的长势就会被压制,一举两得。也有种植丝瓜藤或者豆角的,寸土寸用,就算是巴掌大的一小块地方,也不会闲置,总要发挥出它们的最大价值。

作为这个世界上历史最为悠久的农耕民族,中国人对土地天然就有一种过份强烈的迷恋和诊视。他们精心地呵护自己的土地,蓄养肥力改进土质,想法设法把它利用到极致,是这个族群的天赋。这也是千百年来,这个民族能够生存繁衍、发展壮大、生生不息的根本。

就这个自然资源相对贫乏、农业先天条件并不优秀、土地相对比较贫瘠的山村来说,人们更是必须利用好每一点自然的给予,才能最大程度的完成物质的积累。

春耕的号角既然已经吹响,山村再次沸腾起来。在接下来两三天里,翻修田埂和整理自家水田的人越来越多,沉寂了一个冬天的田间开始热闹起来。在接下来的一个星期左右的时间里,男女老少合理分工,早出晚归,争分夺秒地利用好白天的所有时间,以最快的速度完成自家水田的翻耕和春种。

因为尽管这里地处长沙中下游,属于亚热带气候,但是由于地处山区,丘陵密布,山林密集,常年气温要比理论上的低一些。而且村子被群山环绕,水田多是错落分布在山与山之间的山坳里的梯田,每天相当长一部分时间里,光照被山林遮挡,不利于水稻的生产。

所以,合理抢占利用好节气,才能顺利地完成一年两季水稻的耕种。稍有不慎,就会耽误农时,造成早稻或者晚稻的减产歉收。

早稻的秧苗一个月前就已经培育在秧田的薄膜大棚里,就等着移栽插种。在这里,何时育秧,何时插种,何时中耕,何时打药;用什么稻种,怎么打药,怎么施肥……,所有的农业活动,都由专业的乡农技站进行指导。乡农技站就像是全乡所有农民的大脑,负责收集信息、做出决定并及时地下发指令,指挥着全乡农民的行动。

在分产到户,各自生产的现实基础之上,通过农业技术指导的方式,将农民们分散的生产活动一定程度上又集中了起来,形成这种独特的“生产集中制”,既保护了农民们的生产积极性和灵活性,又最大程度地保证了产量,不得不说是一种农业史上的创举。

早稻育秧,按照乡农技站的指导,按照每亩地10斤左右的标准,从镇上的农资站买来早稻稻种后,首先需要对谷种进行催芽。

准备一个大木桶,灌满三十度左右的温水,倒入适量的强氯精,然后将种子倒进去,拌匀后用薄膜封住桶口,再用盖子扣住,放置一个晚上。到第二天,桶里的稻种一粒粒就会长出白色的尖牙。把它用畚箕装着,匀称地撒到已经翻整好的秧田里,静待生长。

早春二月,春寒料峭,寒气仍重,秧苗幼嫩,需要用竹条和薄膜支起“小棚”保温。薄膜的小棚既可以为珍贵的稻秧遮挡风雨,使它免受鸟虫的啄食,提高成秧率。最重要的是保温防寒,可以让稻秧在二、三月里,也能够不受低温和寒潮的影响,正常生长,为一个月后的春种赢得农时。

秧田里的秧苗密集生长,从淡淡的浅绿,慢慢长成了大片的深绿。进入农历三月以后,气温越来越高,农夫们已经把秧田的薄膜小棚撤掉,秧苗也长到了筷子的高度,迁植的日子已经不远了。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