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C0073年8月20日,Side3某军用殖民卫星
随着机动战士驾驶科教学工作逐步踏入正轨,卢瑟也有更多的时间来跟进新技术研究局的工作,而年初给当时的萨哈林研究所布置的几项工作也自然的各有所进展。
首先是随着MS-03设计的最终定型并小批量量产,技术本部也确定了对次期主力机动战士的基本技术指标——主要包括预期尺寸和接口规范等。
基于这份技术指标,也就能最终确定搭载舰的相关技术指标,而对应的米氏悬浮飞行技术相关的设备和能量弹夹技术相关设备的技术规范也一并的得以确认,升格后的新技术研究局下属的米氏粒子研究所也就可以配合战舰的设计和生产单位,完成这些功能在战舰上的落实。
此外的,随着比格罗的确定量产,为战舰设计支持比格罗整备的需求也一并合并进了战舰设计支持团队的任务范畴里。
而同属米氏粒子研究所的,在模拟对抗测试中展现了自身一定实用价值的光束弹夹技术,也在确定了战舰需要预留支持接口之外,努力的朝着能量弹匣这个技术目标进行研究,只是进度不快还需要更长的时间来突破。
目前的极限依旧是卢瑟在模拟对抗测试中使用的光束狙击步枪,在母舰上完成充能之后,能够短暂间隔的打出3发战舰级的米加粒子射击,此后再次使用必须返回战舰进行数小时的整备和充能,只能说虽然展现了价值但是不多,尚不具备在大规模的正面战斗中的实用价值。
米氏粒子研究所的另一个主要研究方向,米氏粒子拘束效应同样没有实际应用上的突破。
无论是塑型成光束近战武器,还是展开成能够抵御/偏转荷电粒子或米加粒子的I立场,都依旧处于理论上没有问题能够做到,但是在应用实验上要么设备大的离谱、要么能耗高得离谱、要么系统的稳定性差的离谱的无法实用状态、还需要更多的时间来进行开发和研究。
排在米氏粒子研究所之后,信技术研究局的机动战士研究所也有所进展。
首先是对肢体机动的完善。
在4月底向总帅府提交了第一版的肢体机动报告的基础之上,通过在教学工作中得到的经验,卢瑟总结了多个实用的基础和进阶动作作为训练肢体机动的训练手册——通过将连贯动作分解成了一些基础动作,并利用这些基础动作再组成动作套路,大幅降低了普通机师入门肢体机动的难度,也给他们指引了完整的练习方向。
而除了配合卢瑟进行肢体机动相关的研究之外,机动战士研究所的另一个主要成果就是驾驶模拟舱和对应程序的开发了。
并且在卢瑟的要求下,除了士官学院的高拟真度专用设备外,简化操作并‘换皮’伪装成奇幻系大型框体街机游戏的版本也已经立项,卢瑟希望借此达到‘藏兵于民’的效果。
当然,专业设备对机动装甲和新人类机师的支持需要同属新技术研究局的机动装甲研究所和新人类研究所支持;
机动战士研究所本身也有支持能量弹夹技术和米氏粒子拘束效应等其他新技术研究局下属研究所的项目;
整体来看目前在萨哈林家控制下正在走上坡路的新技术研究局还没有患上‘官僚主义’的不治之症,正如吉恩公国整体气氛一样,虽然有‘派别’之分,但都能同心协力,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努力。
回到技术进展的话题来,受益于这种积极向上的气氛,在机动装甲研究所设计了一款新型比格罗作为阶段性成果的同时,新人类研究所也完成了一款比格罗的衍生型作为阶段性的成果。
其中,机动装甲研究所的成果是MA-01S(support)支援型比格罗。
参考机动战士驾驶科教学过程中,爱娜对比格罗的使用,以及更早前在模拟对抗测试中卢瑟战术上对比格罗的应用,卢瑟终于从设计思路上就摆脱了原著中机动装甲总是单机使用的影响,而是从“步坦协同”中获取灵感,从基础型比格罗的“单机搅乱敌阵”调整为支援型比格罗的“配合机动战士小队正面作战”。
用卢瑟曾经爱玩过的经典网游魔兽世界来打比方的话,如果说比格罗是武器战,那么支援型比格罗就是防御战/防御骑。
具体设计上,除了保留了比格罗原有的动力系统,保留了机首大型米加粒子炮和2座4联装导弹发射器外,对其他的部分都做出了调整。
首先,上侧左右各三座的外挂式机炮炮塔被移除,替换成左右各一个的外挂式机动战士阵位。
这个阵位平时大体就是一块凸字形的附加装甲,需要时边缘的3块钢板会竖起,形成对站在其上的机动战士的防护掩体,一方面可以将机动战士快速安全的投放至前线,另一方面被搭载的机动战士取代了之前的外挂式机炮,担当起了比格罗的防御工作。
其次,原本位于下侧的2座外挂式炮塔也被移除,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机动战士用240MM火箭筒的自动装弹器。
作为早期机动战士最大威力武器的240MM火箭筒虽然也可以由机动战士自行手动装弹,但是复杂的动作导致即使熟练的使用者在安全区域也需要数秒的静止时间,这在战场上毫无疑问是致命的!
结果在实际运用中,多数只能作为一次性武器来使用,而失去了240MM火箭筒的重火力,又导致机动战士对战舰的杀伤力不足。
因此而设计的这个自动装弹器和配合装弹器而增加的一对小机械臂,可以将随同支援型比格罗作战的机动战士使用后的火箭筒回收之后重新装填,除了使得伴随作战的机动战士可以获得额外的总计18发的火箭弹使用机会,额外还能避免在机动战士机身上携带火箭弹导致被诱爆的可能性。
最后,支援型比格罗用两把装甲扇替代了之前的攻击性近战武器。
每把装甲扇都是由8片20米长的装甲板组成,180度完全展开的话,基本可以防护整个比格罗的正面,除了可以如盾牌一般机动防护之外,完全收起时也可以用敲击的方式进行格斗战,当然,效果就……
此外,4联装导弹发射器中可选的导弹,也增加了卢瑟指导机动装甲研究所牵头,新近研发的光束干扰弹。
经过以上的这些调整,支援型比格罗在配合机动战士小队作战时,可以起到单纯的比格罗+机动战士小队以上的效果,但是与之相对应的,单机作战时的火力和安全性都有所下降,另外,由于需要控制的武器减少,支援型比格罗只需要2名机师即可完全驾驭。
这一型号的比格罗衍生型由于和比格罗基础型差异有限,在完成了设计之后,已经进入了样机制作阶段了。
而新人类研究所所研制的另一款比格罗的衍生型,就是卢瑟期待已久的MA-01NTX新人类专用试验型比格罗。
在获得了卢瑟在模拟对抗测试中的数据之后,红莉栖关于新人类能力的军事运用有了一定的进展,出于试验性质的,在经过了和卢瑟及基尼阿斯的反复论证之后,共同完成了这一型比格罗的设计。
不过虽然MA-01NTX新人类专用试验型比格罗还挂着比格罗的名字,但是即使只从外观上来看,也已经和MA-01的基础型比格罗相去甚远,很难直观的把它和比格罗联系起来了。
首先就是经过红莉栖努力的再次改良,使得塞克缪装置终于勉强缩小到了和比格罗大小相当的尺寸——虽然经过卢瑟重新设计的比格罗原本就已经比原世界线上的比格罗大上了一圈(为了加装外挂式炮塔和与之对应的4座式驾驶舱)。
不过很显然,这么大尺寸的塞克缪系统是不可能塞进比格罗的壳子之内的,只能将几乎和比格罗本体一样大的塞克缪系统专用设备直接叠在机体的上方来与驾驶舱直连。
对应的,除了保留了作为主武器的米加粒子炮之外,格斗武器、4联装导弹发射器全部被拆除,连驾驶舱也被挤压缩小成了连接塞克缪系统的单座式,其他的外挂式的武器自然也都被全部拆除了。
即使这样,和原版的初代新人类专用机相比,新人类专用试验型比格罗MA-01NTX依旧有一个巨大的进步——跳过了线控武器直接使用无线制导的新人类专用兵器!
两个巨大的,几乎和宇宙战机等大的子机,各自带着一台小功率的引擎挂载在了比格罗的下方左右两侧,而且在运用了能量弹夹技术辅助之后,子机每次分离后都可以进行至少5次攻击,单次攻击的威力也和战舰的米加粒子炮相当,并且攻击之后可以返回母机进行相对高效的充能来循环使用。
虽然这一机型依旧充满了测试样机的气味,离卢瑟的期望还相去甚远,但是考虑到目前不过是UC0073年,提前原世界线6年就设计出了这样的机体,卢瑟也没有什么可以抱怨的。
当然,和已经投入实际量产制作的支援型比格罗相比,这一机型暂时完全不需要考虑量产,只是一型技术验证试验机。
而卢瑟之所以在这个时候来到这个模拟沙漠气候的军事殖民卫星,则是为了另外一个类似于机动装甲的东西——YMT-05试做型机动战车“斗狼”。
斗狼的开发起源于UC0072年开始的“重力环境下装备开发计划”,其中斗狼所对应的,是以要塞级敌人为假想的攻击目标,并被要求具有相当的机动能力的某个项目。
由于在重力环境下,大气会使得米加粒子炮有相当的威力损耗,同时考也虑到节约成本的因素,斗狼便使用了上一时代作为战舰主炮设计的300mm口径主炮作为主武器。
100倍以上的倍径带来的是在30公里外击穿1000毫米匀质钢板的恐怖穿甲能力。
而为了能够驱使这个巨兽高速移动,使用了3台和机动战士同型号的小型化米氏粒子热核动力炉,机体本身也达到了32米长,8.5米高的恐怖尺寸。
(注:作为参照系,美制M1主战坦克数据如下:车体7.80米,含炮管9.83米长,2.84米高,使用51倍径的105毫米炮作为主武器。)
原计划在UC0074年初才进行首次样机测试的本机,由于受到之前模拟对抗测试后选定了机动战士作为次期主力兵器的影响,技术本部开始逐个对之前已展开的非机动战士项目进行审核,因此为了避免开发计划被中止,开发商不得不孤注一掷的加快进度提前进行实战测试,看看能不能造成既定事实来挽回损失。
而卢瑟也作为基西莉亚的代表,前来观摩测试——看看有没有必要死刑改死缓。
“抱歉,我们来晚了。”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