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老师看过方子,啧啧称奇,然后就放了回去。
这个时候小美给两个人端来了两杯热水。
两个人捧在手里,瞬间感觉暖和许多了。
“老师,你觉得最近的感冒可以用桂枝汤来治吗?”徐小文问徐老师说。
徐老师随口回答:“那要看看是什么症状了。”
“如今是冬天了,应该是风寒居多吧?”徐小文说出自己的判断。
“流行性的感冒,有相似性在,西医说是病毒,我们中医有说是时行感冒的,往往相似度高,但是未必就都是一种病。”
徐老师描述:“所谓的五运六气就是这样的学问,过去伴随着气候的改变,往往有感冒高发的季节,这个时候来看外感病的人,基本上症状都是一样的,诊堂门庭若市,医生为了最大效率看病,就提前把药准备好。”
“还能这样呀?怎么把药提前准备好呀。”徐小文好奇,古代那个小农经济,小作坊式的生产力,肯定不能搞流水线式生产吧。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知道吗?”徐老师笑道:“那就是古代的成药方,北宋官营药厂,批量生产成药,像什么藿香正气散呀、参苓白术散呀、二陈汤呀、四物汤呀、四君子汤........”
徐小文听到了许多熟悉的方子,感觉很是意外,这些都是流传千古的名方呀,怎么听起来当时这些药不是大夫开的,而就是古代的制药厂生产的呢?
徐老师看到徐小文脸上的疑惑,哈哈一笑:“所以学中医最好历史也好好学一下,最近经常有人提到,现在方剂用量不是张仲景原方,还说之所以效果不好,是因为剂量达不到。”
徐小文点了点头,确实,如今网上这种说法很多,古时候用量都是论斤论升的,现在用量都是几g,几g的用,所以认为效果不好是药量不够。
“自始皇帝一扫六合,这才统一了度量衡,而说用量不够的,一部分连不同朝代的斤两都没搞清楚。”
“古代一斤是十六两,所以有了‘半斤八两’之说,而根据现代考古学发现,汉代的一斤约现在的250g......”
徐小文两眼放光,“老师,是不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古书上记载的方剂用量才那么大,其实根本没有那么大用量?”
“那倒不是,就算是按照实际用量,一两也是约等于15g,你看这个桂枝汤,桂枝三两,那就是45g,可是你看有那个医生能用到那么大量的?BJ的郝万山是支持经方1两按15g算的,但是他自己开方也用不了那么大的量。”徐老师摇了摇头。
徐小文陷入了思考,他平时开桂枝,一般就是10~15g左右,确实也没开那么大的量。
突然,他灵机一动,“老师,是不是北宋药厂贪污,所以做药的时候给减量了?用来吃亏空?”
比如说,一付桂枝汤,本来用15g桂枝就够了,但是这些做药的虚报45g,然后三分之儿的药材都被他们给“贪墨”了。
徐老师听完之后,直勾勾盯着徐小文,良久才自语道,“这个思路.....好像也不是没有可能,我这个徒弟想法还真是清奇呀.......”
《伤寒论》是由北宋校刊之后,刊印天下的,古代士农工商,参与编书的可是太子太保高保衡,就算是药厂想贪墨,也够不着这帮士大夫,所以这种说法,可以当野史来听听。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