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华拿起了一本上面画着傩面的“恐怖”书籍,打开书籍,也了解到了这里对于傩戏的介绍。

傩戏,又称鬼戏,是汉族最古老的一种祭神跳鬼、驱瘟避疫、表示安庆的娱神舞蹈。

而这里又有一个让刘华意想不到的称呼:

“祭司!”

又名:

“祭祀!”

傩戏起源于商周时期的方相氏驱傩活动,汉代以后,逐渐发展成为具有浓厚娱人色彩和戏乐成分的礼仪祀典。

大约在宋代前后,傩仪由于受到民间歌舞、戏剧的影响,开始衍变为旨在酬神还愿的傩戏。

傩戏可以说是历史、民俗、民间宗教和原始戏剧的综合体。

傩戏以面具为其艺术造型的重要手段,内容多与宗教鬼神有关;傩戏表演者,按角色戴彩绘面具,俗称“脸子”,分列为一未、二净、三生、四旦、五丑、六外、七贴旦、八小生;其表演俗称“跳傩”,也就是“跳大神”场面多伴以锣鼓。

代表剧目有《捉黄鬼》《刘文龙赶考》《孟姜女》《张文显》《陈州放粮》《薛仁贵征东》《庞氏女》《龙王女》《桃源洞神》《梁山土地》等,此外还有一些取材于《目连传》《三国演义》《西游记》故事的剧目。

经过时代的变迁和影响,如四川的变脸等,听老人说也是从傩戏演变而来。

其实分辨起来也很简单,打个比方,

小鬼子偷去的“能面”不管怎么看,都非常的阴森邪恶,从面具的眼神就能看得出来!

许多游戏里都看得出来!

而我们的傩戏,不管时代怎么变迁,画得再怎么可怕,你都能从上面感觉到威严!

更可笑的是,某神的一个角色出来带上面具后,一些不懂装懂的人说那是小鬼子的“能面”。

几千年的文化,可不是弹丸之地能够比拟的!

哪怕当时再封建,都是意喻着希望,希望给人带来美好的一面。

其威严,可不是弹丸小地能够碰瓷的。

而且根据家里的传承,每个地方傩戏的表现都不一样!

供奉的地冥守神,小聚落等,他们的祭司舞,也就是傩戏都不一样。

可惜在现代,傩戏本身就难以推广,因为它最初就是祭祀舞蹈,而且还不是谁转编的舞蹈,最初来自每一个地冥守神的指点,所以每一个小聚落的傩戏都不一样,讲究也不一样。

它的作用也是向守神上供,求守神庇护。

其中的动作手势等等,最初就来自守神的传授,并不是人造文化,所以非常的诡异。

这里面的守神也有大小等级区分,一些就是些山精野鬼,磕头拜像,或是当地附近野生动物族群的兽王。

高级一点的,就是山河水神。山河水神根据自身实体也有级别。最高的傩戏,拜的是天地,日月,四象,和冥府幽宫,

最特殊的是人面傩,类似本家仙,也就是自己祖先,也是最恐怖的。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