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家人起的都早,次日天还蒙蒙亮张老二就起身了,去瓦瓮里把鸡蛋拿出来煮上,这是昨日张氏拿出来准备好的。

现在鸡蛋也金贵,一文钱一个,等闲不会留下自家吃,一般都是拿去集上或者镇子里卖了,这次是难得的大喜事,张老二才让自家老娘准备了鸡蛋,家里只有生了小子才准备红鸡蛋报喜,丫头片子是没有的。

张氏是亲母子明算账,准备了六十个红蛋,折算十斤粮食,这些到时候分粮食的时候会抵掉。

家里铁锅很大,一锅就煮下了,煮好以后张老二用红纸把鸡蛋都染色。

这时候张氏和大嫂李氏也起身了,来厨房做饭。

“哟二弟,起的够早的呀”,大嫂李氏打招呼道,手上利落的切着萝卜,和着米和豆子煮了一锅。

张氏也过来帮忙染鸡蛋。

“今儿去的人家多,担心赶不及哩,早点儿起来好”,张老二回道。

说罢去棚子里把驴车牵出来,把鸡蛋分开几个篮子装,又放了一些菜园子里摘的青菜,篮子放满了好看些,放上东西,和张氏打了个招呼就出门了。

这驴车是成亲后张老二自己慢慢攒钱买的,当时买的时候钱不够买的小驴,现下驴子已经长大了,是个很好的干活帮手,不然平时经常要出门收竹子,卖篾器的不方便。

一路赶着驴车,将近一个时辰就到了徐氏娘家六台村,不算太远。

到的时候徐家已经吃完朝食了,大舅子小舅子和老丈人一起在院子里刨木头,小舅子徐有才先看到他。

“哟,姐夫来啦,稀客啊”!

孩子们在院子里玩,也都喊着“姑父,姑父”。

张老二一一应了,给孩子们一人拿了一个红鸡蛋吃。

孩子们拿了鸡蛋继续玩儿了。

徐有才是个聪明人,看到张老二手里的红蛋,放下手里的刨子,喜道,“莫非这次我姐生了个男娃吧”?!

女娃张老二可不会特意送鸡蛋,因为三姐一直没生出儿子来,两家关系闹得很僵,平时除了端午中秋和过年都不走动的。就是来了,一吃完饭,张老二也得紧催慢赶的催着回去。

丈母娘喻氏和大舅母小喻氏,并小舅母沈氏听到动静一齐出来。

徐家的男人有手艺,男丁又不多,加上六台村就在镇子边上,这里有漳河经过,有小码头,很热闹,附近十里八乡逢五都是来这里赶大集。

徐家祖祖辈辈在这里,生计是不愁的。所以地基本都是租给别人种,收个租子,家里女人也只做些洗洗涮涮的活儿,丈母娘喻氏和小喻氏会刺绣的手艺,算不得太好,但是接些小活儿可以贴补生活。

一眼看过去,小喻氏瞅着比小姑子徐氏看着还年轻一些,白白胖胖的,看得出来日子过得滋润。

小喻氏是喻氏娘家侄女,性子爽利,“妹夫快坐,我给你倒茶,孩子还好吧”?

“好着哩,嘿嘿,生了龙凤胎,大的是闺女,小的是儿子”,张老二坐下道。

“哟,那可是大喜事。”

丈母娘喻氏把篮子接过去说道:“咋放这么多鸡蛋哩,都是自家人,客气啥,还不如多给三娘吃几个补补”,喻氏心疼小女儿,知道她这几年过得不好。

“这么早过来肯定还没吃朝食把,老大媳妇儿,去厨房下碗面过来,给卧两个鸡蛋啊”,喻氏嘱咐道。

“哎,娘,我这就去,妹夫坐会儿哈,快的很”,小喻氏回道,快步去了厨房。

一家人都坐过来说话,姑爷来了得陪一下。

徐老头坐边上也端了一杯茶喝,农家喝的不是正经茶叶,是三皮罐,放几片能泡一大壶茶。

“三娘怎么样啦,孩子们还好吧,这次是不是得办满月酒”?徐老头温声问道。

徐老头是个性子温和的人,因为做木匠有时候要雕一些吉祥富贵话,所以小时候念过两年私塾,认识几个字,也并不很重男轻女,对几个女儿很好。家里有什么好吃的时常会让儿子们送一些过去。

这几年知道小女儿过得不好,但是又是没生出儿子的原因,这个事说起来没底气,也没法儿帮着女儿出头,徐老头一直都操着心,也担心女儿被休回来以后更不好过。

“要办呢,爹,家里也好多年没办过喜事了,孩子是七月初八生的,是个好日子,办酒就定在八月初八。”张老二赶紧回道。

“可算是生了儿子了,不然你们家就该凑齐七朵金花了哟,这十里八乡的也少见的很”,这么不看眼色说话的,是小舅母沈氏,因为颜色好,人又泼辣,把自家男人拿捏的死死的。就喜欢在家里上蹿下跳,东家长西家短的,不过徐家人性格都是老实本分的,妯娌小喻氏也不爱讲闲话,沈氏一个人就说不起来。

沈氏嫁进来时徐三娘已经出门子了,没什么感情,小姑子在婆家又没地位,每次过来都没带什么好东西,人也木讷不会说奉承话,沈氏是很嫌弃的,几个姑子里面只愿意和二姑子说话,二姑子嫁的最好,男人是屠户,每次来都会带肉。

“不会说话没人当你是哑巴”,喻氏斥道,这个二儿媳也太没眼色了。

“娘,我说啥啦,这不是实话吗,我是恭喜姐夫呢,干啥说我!”,沈氏喊冤。

“行了行了,这里没你的事儿,家里没什么好菜,你去桥头买两斤肉回来,姐夫来了得好好儿招待”,徐有才打圆场道,一个劲儿给自己媳妇儿使眼色,再说下去自己老娘那么好脾气的人都得发火了,确实没眼色。

“哼~,知道啦”,沈氏还懒得再说了,一扭身子走了,独苗苗一个,还不知道养不养的活呢。

“姐夫啊,你别和她一般见识,喝茶啊,喝茶,”徐有才道。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