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组的改革意见,得到省领导的肯定。经省委研究,将此方案在全省推广。
一场大规模的企业改革,正在悄然无声地进行着。
春节将至,公司里决定用“利改税”政策留下的第一笔自主资金,发放一笔年终福利。
大年三十晚上,陆子斌、陆彦彦和父母围坐在一起,听着广播里播放的春节联欢晚会。父亲端起一杯酒,感慨道:“这次的改革,咱们国家是往市场经济迈了一步。虽然我看不太懂那些政策,但能看得出来,公司里的人都对未来充满了希望。”
陆子斌点点头:“是啊,这只是开始,以后咱们公司甚至整个国家,都会越来越好。”
陆彦彦望着窗外漫天的烟火,心中也燃起了希望。她知道,这场改革不仅仅是公司的转型,更是他们这一代人参与和见证国家发展的重要一步。
新年的钟声敲响,公司区上空的烟花绽放成五彩斑斓的图案。对南方机械公司的工人们来说,“利改税”不仅是一次经济政策的调整,更是一次思想的洗礼。从习惯依赖国家的大锅饭,到学会自力更生、主动创新,这场改革让每个人都意识到,他们的未来,掌握在自己手中。
夜晚,公司办公区已经归于寂静,唯有办公楼的一扇窗户仍透着微弱的灯光。
李苏生坐在办公室的宽大桌子后,眉头紧锁,面前摆满了报表、订单合同以及政府发来的“利改税”政策文件。文件边上还放着一份近期的公司业务财务报表,公司终于扭亏为盈了。
本该高兴的事,却让他心神不宁。
“民主选举?”李苏生喃喃自语,用力揉了揉自己的太阳穴。他盯着报表,像是盯着一个无解的谜题。
公司目前的运营模式,让他感觉到,自己慢慢地被剥离了权力中心。
他那一点儿技术底子,根本跟不上‘智能化’的技术。
中央派来了留洋归来的副总经理,是被誉为世界经济学的殿堂,哈佛大学经济系博士生。完全架空了他这位‘总裁’。陆彦彦被选举推荐为分管技术的总经理。
专家组入驻的第一天起,李苏生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整日坐立不安,他害怕的不仅是公司的经营问题,更害怕自己多年来隐藏的秘密被揭开。
随着“利改税”的推进,李苏生突然意识到失去了保护伞,必须靠自己的能力闯市场,他再也不能得过且过了,滥竽充数的好日子到头了。
当年为了一己私利,窃取苏涵凌的功劳,换来的现在的地位,原以为在季副厅长的庇护下,能够顺利到达退休彼岸。
没想到,人算不如天,当年欠下罪孽,今天已然悄悄地向他伸出讨还血债之手。
他打开了抽屉,取出一封由省里转来的中央华侨联合会的信函。
李苏生手里紧攥着一封侨联寄来的信,信纸因汗水浸湿而微微卷曲。那熟悉而陌生的字迹犹如一柄利刃,将他封存多年的记忆彻底剖开。
侨联的信直指专利窃取一事,内容字字诛心,要求公司在一周内给予解释,否则将把此事提交司法部门。
信中提到的细节一一对应了当年的真相:自动化电子线路升级模板的专利为何从苏涵凌的名字改为他的?季汉年扮演了什么角色?更让李苏生后背发凉的是,信中还隐晦提到“若真相不明,或有当年的见证人出面”。
李苏生手一松,信纸无声地滑落在地。他的脸色惨白,心跳如擂鼓。他知道,这不仅仅是个秘密——这是他人生中最大的污点,一个可能毁掉他一切的致命隐患。
当年的回忆如潮水般涌来。
那是1978年的一个初春,春寒料峭。汾阳电子科技厂还在为自动化电子线路升级模板的研发工作忙碌着。这一技术在当时堪称电子工业领域的突破,是无数技术人员梦寐以求的成果。
苏涵凌作为项目的核心技术骨干,与团队成员夜以继日地攻关,历时半年,终于迎来了最终的成功。
那天,厂区的实验室里弥漫着硝酸和机油混合的气味。苏涵凌正在整理手中的技术报告,双眼熬得通红,但眉宇间满是自豪。他拍了拍李苏生的肩膀:“苏生,这次总算没有白费力气。这是我们的集体成果,也是我一辈子最引以为傲的事情。”
李苏生点点头,挤出一丝笑容,却掩饰不住内心的复杂情绪。他知道,这次成功意味着什么——它会让苏涵凌一跃成为业内炙手可热的人物。而自己呢?不过是师傅安排进团队的一个“学徒”。
第二天清晨,张厂长因紧急任务赶往省里,留下副厂长季汉年代理日常事务。那是一个改变命运的上午。
季汉年拿着报告和技术图纸走进李苏生的办公室,目光中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威严。他轻轻关上门,声音压得很低:“李苏生,我有个提议,这可能是你出人头地的机会。”
李苏生怔住了:“什么提议?”
季汉年拉过一把椅子,坐得很近,几乎是贴着李苏生的耳朵低声说道:“你知道吗?这次技术成果的名字,我打算换成你的。”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