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大家打开讲义第 103 页,子一,明世界相续。

《楞严经》前面的三卷经文,佛陀等于是讲到了大乘佛法胜义中的真胜义性。也就是在整个大乘的教法当中,对生命的解释是最圆满的了。这当中有两个重点:

第一个就是“相妄性真”。这个相状就是我们整个五阴的身心。这个身心世界是生灭变化的。比方说,我们前生可能是一个天人,今生却变成一个人的相貌。这样的相状是变化的,不管是色身,不管是内心的感受、想法,都是不断地在变化。所以一般来说,我们眼睛所看到的、耳朵所听到的种种的相状都是一种虚妄相,因为它是动态的,是变化的。第二个部分就是我们的现前一念心性,它是真实不变的。我们讲说是“在凡不减,在圣不增”。你前生做一只蚂蚁的时候,你的心性是这样子;你变成了一个人,你变成了一个菩萨,乃至于成佛,你那一念心性永远都没有改变,都是如此的清净本然、周遍法界,所以这个心性是真实的。佛陀刚开始是把相状跟心性作一个很明确的说明,所谓的“相妄性真”。

到第二大段的时候,讲到“性相不二”。也就是说,真实的心性跟虚妄的相状是不能分开的,相状当中有心性,心性当中也有很多的相状。这两个是不可分的,永远分不开的。

讲了这些道理以后,其实阿难尊者已经是大开圆解了,发了菩提心了,但是富楼那尊者跟二乘的无学,这个时候对“性相不二”的道理产生了质疑。其中第一个问题是说:“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说我们这一念清净本然、周遍法界的心性,怎么就产生了虚妄相呢?为什么产生这些山河大地出来呢?

佛陀的回答很简单,主要的重点只有四个字:迷真起妄。我们这一念心性本来没有生死。这个观念很重要——本来是没有生死的。那么没有生死,怎么就有生死了呢?一念的迷情,一念的妄动,就在清净本然的心中产生很多很多的虚妄相出来。你看,蚂蚁的相状产生了,人道的相状产生了,天人的相状产生了,阿修罗的相状产生了……这个就是一念的迷情妄动而有。所以,我们在观察人生的时候要知道,“真本无妄,因迷故有。”心性本来是没有虚妄相,后来怎么有呢?只就是一念的迷情而有。

从这个地方我们可以看得出来,整个首楞严王三昧对治的,重点不在相状,重点在心中那一念的迷情,那一念的无明的妄动,那一念的向外攀缘的心识。

这一念迷情妄动以后,产生了三种相续,所谓的世界相续、众生相续、业果相续。我们在这一科当中讲到世界的相续。这个“世界”就是依报的器世间。这地方有三大段:第一个是生成四大;第二个,结成二居;第三个,辗转相续。

我们看第二段的“结成二居”。

我们前一段是讲到一念无明的妄动而使令四大生起,这一段是说明四大相互的作用而产生了两种的器世间:水地跟山林两种器世间。或者我们可以分成四居,详细来说是水居、地居、山居、林居。

我们看第一个,水、地二居生起的因缘。看经文。

火腾水降,交发立坚,湿为巨海,干为洲潬;以是义故,彼大海中,火光常起,彼洲潬中,江河常注。

我们一般说高山跟平地,这个地方是约着平地来说。平地当中有水居跟地居两种。

“火腾水降,交发立坚”,这是一个总说。火的体性是温热的,所以它是往上升的;水的体性是湿润的,是往下降的。在整个水火两种的一升一降当中,产生了交互作用,而生起了一种器世间。立坚这个“坚”指的是一种依报的器世间的产生。所以,为什么会有大海,为什么会有平地呢?就是水火的交互作用而产生的。这是一个总说。

这以下个别地说明。

“湿为巨海,干为洲潬。”假设水大的势力强,湿润的力量大,就变成了大海;如果是火的势力强,就变成一种干燥的洲潬。洲、潬都是指泥土积聚的地方,比较大的叫作洲,比较小的叫潬。也就是说,火大比较强胜的,就转为大洲跟小潬了。

“以是义故,彼大海中,火光常起。”也就是因为水火两种体性交互的作用,所以我们看到在湿润的大海当中也经常会有火光产生。这表示说在整个水当中是有火的体性的。比方说我们烧热水,这个热水为什么会转成滚热呢?这个水当中有火的体性,水火是互相含摄的。

“彼洲潬中,江河常注。”在干燥的大洲小潬的陆地当中,也经常会有一些大江小河,恒常地在那个地方流动。也就说明了地大之中有水性。

这一段是说明,整个水火两种体性的交互作用而产生了江河、产生了陆地,这都是由地水火风的作用产生的一种器世间。

我们再看高山树林生起的因缘。

水势劣火,结为高山,是故山石,击则成焰,融则成水。土势劣水,抽为草木,是故林薮,遇烧成土,因绞成水。

首先我们讲到山居。说这世间上怎么就有高山呢?

“水势劣火,结为高山。”水火相互作用时,假设火的势力强大(我们前面讲过,火的势力是上升的),所以水火在作用当中,假设火的力量大,这个时候就把陆地抽拔为高山了,因为火是一种上升的力量。你看山中的石头,你用铁器去敲击的时候就出现火焰,你用火去烧它,这石头就转成水了。所以可以看得出来,地大之中是有水火之间相互的含摄。

我们看树林的产生。

“土势劣水,抽为草木。”假设水的势力强,而土的势力弱,这个时候土就随着水的势力而成为一种湿润的力量,这个湿润就抽拔、去滋养草木的产生。所以我们看这一切的树林,遇到火烧就成了灰土,遇到了扭绞就变成了水分。

这个地方就说明,整个地水火风四大,基本上都是互含互摄的,交互作用的,而产生了器世间的生起。

我们看最后一段的总结。

这样的生起,又是一个什么样的力量让它相续下去呢?我们看经文。

交妄发生,递相为种,以是因缘世界相续。

前面我们讲一念的妄动,基本上还是阿赖耶识的一个依他起性。依他起性就是说,它变现出水地山林的一个器世间。那么是什么力量让这个器世间一而再、再而三地在我们的清净本性当中出现,乃至于相续呢?这以下讲出一个重点,说是“交妄发生,递相为种”。这个“交”指的是四大的交互作用而产生了水、地、山、林这四种的器世间出来;这“妄”指的是我们第六意识一种妄心的执取。我们这个明了的心与外境接触的时候,产生了一种爱取的力量;爱取的力量就会产生一种造业。你看这个树很喜欢,或者是你看到这个东西很讨厌,就会有很多种种的造作,就有业力。业力的力量就使令“递相为种”。“递相为种”就是说,外境去牵动我们的内心,我们内心当中对外境又产生了一种执取,又创造了另外一个外境。因为这样的一种辗转的力量的因缘,使令整个有情的器世间就因为这个业力的因素,就成、住、坏、空,终而复始,相续下去。

我们简单地把这一段的观念作一个说明。就是说,刚开始这个世间上是没有这些环境的,没有山河,没有大地。那么怎么就有呢?就是我们无量劫当中的一念的迷情的妄动,就把这个世界创造出来。创造出来以后,为什么这个世界会在我们生命当中不断出现呢?你看有些人他经常出生就生长在海边,有些人就经常出生在高山,有些人就经常出生在都市。为什么某一种的环境在某些人心中会不断出现呢?这个地方讲到“交妄发生,递相为种”,就是我们对它产生了爱取的力量,所以这个环境会在我们心中不断地产生出来。

我想,这个地方值得我们注意的,就是处所跟内心的互动。环境我们是改变不了,但是你内心的感受跟想法,是你可以决定的。所以我们常说:“心境决定处境。”我们这一念心跟外境接触的时候,第一刹那是一种直觉的感受,这个时间很短暂的。大概在十秒钟左右,我们才产生一种想象,名言的分别,这个时候我们内心当中就会被外境牵动了。

其实,这个外境对我们的影响主要是经过我们的想象而产生的。比方说,我们常举一个例子。说你看到半杯的柳橙汁,我不知道诸位会怎么想。有些人会说,哎唷,真是感恩哪,还有半杯柳橙汁存在!这种人大部分是作正面思考的,他的生命当中充满了快乐。有些人说,唉呀,糟糕了,剩下半杯而已!他看到的是空的这一部分,所以他作负面的思考,这个环境对他产生一定的伤害。

所以,其实外境在伤害我们的时候大概只有十秒钟而已。就是我们的直觉跟外境接触的时候最早的那个十秒钟,是真正外境在伤害我们。但是当我们开始想象力生起的时候,是我们的想象力在伤害我们,我们产生很多的名言分别。这个时候外境就产生了两种方向:第一个是正面的力量,第二个是负面的力量。而这个力量是我们自己可以决定的,古人说是“境无好丑,损益在人”。一个珍宝,你拿得不好,你会被它割伤;但是你好好拿,你可以欣赏它的美妙的光彩。它对你产生伤害,还是对你产生一定的加分,其实是我们心态、我们的想象决定出来的。

这个地方是讲到外境生起的因缘。

子二、明众生相续

【图一】

我们再看第二段的“明众生相续”。

这个“众生”指的是我们五阴的正报的身心世界,它的一个生起跟相续的因缘。这个地方有五大段。我们先看第一段,“迷真起妄”。

复次富楼那!明妄非他,觉明为咎。

佛陀再一次告诉富楼那尊者说,说这个“明妄”(这个明妄的意思,这个“明”当动词),就是我们一念的无明的妄动,而生起了种种的虚妄的相状。而这样的虚妄相状的生起,并没有其他的原因,主要的是以“觉明”来当作它的过咎。也就是说,在我们清净觉性的妙明心中,突然间想要有所发明。而这种有所发明的心就是无明的妄动,也就是一切虚妄相生起的一个主要过咎。

这个地方等于是说明,这虚妄相是怎么来的呢?就是清净心当中一念的妄动而有的。真本无妄,因迷故有。这个观念我们前面讲过了。

我们看第二段的能所的对立。

所妄既立,明理不踰,以是因缘,听不出声,见不超色。

一念的妄动是很微细的。这个地方讲到,一念妄动以后产生了一种“三细”,也就是产生了阿赖耶识。我们看。

“所妄既立”,既然有一念的妄动,就有所明的“无明业相”的生起,所以,“所妄既立”就指的这个无明业相的生起,就是三细的第一个。

“明理不踰”,这个“理”者,体也,就是无明业相之体。那么既然有无明业相,当然就有能见的相状生起。能见的见分去发明这个无明业相的时候,六根去攀缘六境,这个时候我们就产生了一定的限制。六根去攀缘六尘的时候,整个活动范围就不能超越阿赖耶识,不能超过无明业识。也就是在一念无明妄动的因缘当中产生了三细,使令我们听闻的功能不能超越音声,见的功能不能超越色尘。

到这个地方,其实都是一念妄动产生一个阿赖耶识的三细。这个地方都还没有产生业力,因为第六意识的爱取还没有活动,只是一个依他起性。下一段就产生了业力的力量。我们看下一段。

色香味触,六妄成就,由是分开,见觉闻知,同业相缠,合离成化。

“色香味触,六妄成就,由是分开,见觉闻知”,其实把前面的观念再重复一次。就是有色声香味触法六种妄尘的成就,就使令我们这一念清净的心性,这个精明之体,分成了见闻嗅尝觉知。在眼睛叫见,在耳朵叫闻,就产生了六根作用。本来是一念心性,“元依一精明”,因为外境的牵动而“分成六和合”,产生六根的的作用。这一段等于是把前面的阿赖耶识的依他起,六根、六尘、六识的生起作一个说明。

“同业相缠,合离成化。”这个地方就产生了业力的问题了,就是第六意识的爱取力量生起了。也就是我们说的“境界为缘长六粗”。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