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跳骤停主要由以下几方面引起:
一是心脏本身的问题,如冠心病导致的心肌梗死,这会使心脏的血液供应中断,心肌细胞坏死,影响心脏正常跳动;还有心肌病,它会使心肌结构和功能异常,导致心脏不能有效泵血。
二是血管因素,例如严重的心律失常,像室颤,此时心脏电活动紊乱,心肌不能正常收缩和舒张,进而引发心跳骤停;还有急性主动脉夹层,这会影响心脏的供血功能,导致心跳骤停。
三是呼吸系统问题,像严重的气道梗阻,空气无法进入肺部进行气体交换,氧气不能输送到血液中,心脏会因缺氧而骤停;还有严重的呼吸衰竭,比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等情况,也会引起缺氧,导致心跳骤停。
四是其他因素,如严重的电解质紊乱,像血钾过高或过低,会影响心肌细胞的兴奋性,从而引发心跳骤停;电击伤、雷击伤等意外事故也会干扰心脏的正常电生理活动,导致心跳骤停;另外,药物中毒、过敏反应等也可能引起心跳骤停。
心跳骤停的紧急救治:争分夺秒,守护生命之光
心跳骤停是一种极其危急的临床状况,指心脏突然停止有效收缩和泵血功能,导致全身血液循环中断。若不及时救治,患者会在数分钟内迅速死亡,是临床上最为紧急且严峻的挑战之一。本文将详细阐述心跳骤停的紧急救治流程、方法及要点,旨在提高相关人员对心跳骤停救治的认识和技能水平,为挽救生命争取宝贵时间。
一、心跳骤停的识别
快速准确地识别心跳骤停是启动紧急救治的关键第一步。一旦发现患者突然意识丧失,呼之不应,无自主呼吸或仅有濒死叹息样呼吸,大动脉(如颈动脉、股动脉)搏动消失,即可判定为心跳骤停,应立即呼叫急救人员并启动心肺复苏(CPR)程序。例如,在公共场所发现有人突然倒地,昏迷不醒且无呼吸动作,应迅速做出反应。
二、心肺复苏(CPR)操作流程
1. 胸外按压:患者仰卧于硬板床上或地面,施救者位于患者一侧,两乳头连线中点(胸骨中下 1/3 交界处)为按压部位。双手交叠,用上半身重量垂直向下按压,按压频率每分钟 100 - 120 次,按压深度为 5 - 6 厘米。按压应平稳、有规律,避免中断,每按压 30 次进行 2 次人工呼吸。
2. 开放气道:清除患者口腔、鼻腔内的异物(如假牙、痰液等),采用仰头抬颌法开放气道,即一手置于患者前额,用力加压使头后仰,另一手的食指与中指抬起下颌,使下颌尖、耳垂的连线与地面垂直。
3. 人工呼吸:施救者用一手捏紧患者鼻孔,深吸一口气后,将自己的口唇严密地包绕在患者口唇上,缓慢而持续地吹气,每次吹气时间应持续 1 秒以上,确保胸廓有明显起伏,吹气频率为每分钟 10 - 12 次。
三、电除颤的应用
电除颤是终止心室颤动最有效的方法。一旦取得自动体外除颤器(AED),应立即按照语音提示进行操作。开启 AED 后,将电极片按图示贴于患者裸露的胸部(一片位于右锁骨下方,一片位于左乳头外侧),分析心律后,若提示需除颤,则在确保无人接触患者的情况下按下放电按钮。除颤后应立即继续进行心肺复苏,每 2 分钟重新评估心律,必要时再次除颤。
四、心肺复苏的有效指标与终止条件
1. 有效指标:可触及大动脉搏动,收缩压维持在 60 mmHg 以上;面色、口唇、甲床等由发绀转为红润;瞳孔由大变小,出现对光反射;恢复自主呼吸;有眼球活动或四肢抽动等。
2. 终止条件:患者恢复自主呼吸和心跳;专业急救人员到场接替;现场环境危险危及施救者安全;持续心肺复苏 30 分钟以上,患者仍无生命迹象,可考虑终止,但在低温等特殊情况下,复苏时间应适当延长。
五、高级生命支持
在进行基础心肺复苏的同时,应尽快呼叫专业急救团队,获取高级生命支持。专业人员到达后,会进行气管插管,建立更有效的人工气道,保证通气;建立静脉通路,给予急救药物(如肾上腺素、胺碘酮等),纠正心律失常、维持血压等;还可能应用机械通气、体外膜肺氧合(ECMO)等技术,进一步维持患者生命体征,为后续治疗争取时间。
心跳骤停的紧急救治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生命接力。早期识别、快速启动心肺复苏、正确应用电除颤以及及时的高级生命支持是提高心跳骤停患者生存率和神经功能预后的关键所在。无论是专业医疗人员还是普通民众,都应熟练掌握心跳骤停的紧急救治知识和技能,以便在关键时刻能够挺身而出,为挽救生命贡献力量。
心跳骤停是极其危急的情况,以下是紧急救治时常用的药物:
肾上腺素
- 作用机制:肾上腺素是心跳骤停抢救的核心药物。它主要通过兴奋α和β受体发挥作用。α受体兴奋能使外周血管收缩,升高血压,尤其在舒张压升高方面较为明显,这有助于增加冠状动脉灌注压。同时,β受体兴奋可以增强心肌收缩力、加快心率,还能使心脏的传导速度加快,让心脏恢复自主节律。
- 用法用量:在成人患者中,通常每3 - 5分钟静脉注射1mg。如果静脉通路难以建立,也可以通过骨髓腔内注射给药。
胺碘酮
- 作用机制:它属于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主要是通过延长心肌细胞的动作电位时程和有效不应期来发挥抗心律失常的作用。对于因室颤或无脉性室速引起的心跳骤停,胺碘酮可以帮助稳定心脏的电活动,减少心律失常的复发。
- 用法用量:对于心跳骤停患者,初始剂量为300mg,用5%葡萄糖稀释后快速静脉注射。如果心律失常仍然持续,可以在15 - 30分钟后再给予150mg。
利多卡因
- 作用机制:利多卡因主要是抑制心肌细胞的钠离子通道,从而降低心肌细胞的自律性,使心脏的异位起搏点受到抑制,起到抗心律失常的作用。它对室性心律失常效果较好,尤其是急性心肌梗死导致的室性早搏和室性心动过速。
- 用法用量:一般先给予1 - 1.5mg/kg静脉注射,若心律失常持续或复发,可每隔5 - 10分钟追加0.5 - 0.75mg/kg,最大剂量不超过3mg/kg。
阿托品
- 作用机制:阿托品是一种抗胆碱药,能解除迷走神经对心脏的抑制作用,从而使窦房结的兴奋性增高,加快心率。主要用于因迷走神经过度兴奋引起的心跳骤停,像严重的窦性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等情况。
- 用法用量:一般静脉注射0.5 - 1mg,可每隔3 - 5分钟重复使用,最大剂量不超过3mg。
碳酸氢钠
- 作用机制:心跳骤停后,患者可能会出现代谢性酸中毒,碳酸氢钠可以纠正酸中毒,维持酸碱平衡。不过在心跳骤停早期,过度使用碳酸氢钠可能会产生二氧化碳,导致细胞内酸中毒加重,所以它的使用需要谨慎评估。
- 用法用量:如果心跳骤停患者存在高钾血症、严重的代谢性酸中毒(pH < 7.1)等情况,可考虑使用。一般首次剂量为1mmol/kg,之后根据血气分析结果调整剂量。
心跳骤停救治后饮食注意事项:促进康复与健康管理
心跳骤停是一种极其危急的状况,即使经过成功救治,患者的身体机能也会受到严重影响,需要精心的后续护理与康复管理,而饮食在其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合理的饮食有助于患者身体恢复,降低心血管疾病再次发作的风险,提高生活质量;反之,不当的饮食可能加重身体负担,延缓康复进程,甚至诱发新的健康问题。本文将详细探讨心跳骤停救治后患者的饮食注意事项,包括适宜与不适宜的食物种类、饮食原则与策略等,旨在为患者及其家属提供科学全面的饮食指导,促进患者的长期健康。
一、心跳骤停救治后的生理与营养需求特点
心跳骤停会导致全身血液循环中断,各个器官组织在短时间内遭受严重的缺氧缺血损伤,尤其是心脏、大脑等重要器官。即使恢复自主循环,身体也会进入一个复杂的应激与修复阶段。此时,身体的代谢率可能发生改变,心脏功能减弱,胃肠道功能也可能受到抑制,出现消化吸收不良、胃肠蠕动减慢等情况。同时,患者可能存在水、电解质平衡紊乱,如低钾血症、低镁血症等,这些因素都影响着患者对营养物质的需求与代谢。
从营养需求角度来看,患者需要足够的能量来支持身体的基础代谢与组织修复,但又不能因能量摄入过多而加重心脏负担。蛋白质对于受损组织的修复至关重要,但要选择优质、易于消化的蛋白质来源。此外,还需要合理的碳水化合物、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摄入,以维持身体各系统的正常功能,调节生理代谢,增强免疫力,预防心血管疾病复发等并发症。
二、适宜食用的食物种类及营养价值
(一)富含优质蛋白质的食物
1. 鱼类:如三文鱼、鳕鱼、金枪鱼等,富含优质蛋白质,其氨基酸组成与人体需求接近,易于消化吸收。同时,鱼类富含不饱和脂肪酸,尤其是欧米伽 - 3 脂肪酸,具有降低血脂、抑制血小板聚集、抗炎等作用,有助于保护心血管系统,减轻心脏负担,促进心脏功能恢复。例如,三文鱼中含有丰富的二十碳五烯酸(E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可降低血液中甘油三酯水平,改善血管内皮功能。
2. 瘦肉:鸡肉、牛肉、猪瘦肉等是优质蛋白质的重要来源。其中,鸡肉的蛋白质含量高且脂肪含量相对较低,富含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如维生素 B6、铁、锌等。牛肉富含肌氨酸,有助于增强肌肉力量,对于因长期卧床可能导致的肌肉萎缩有一定预防作用。猪瘦肉则含有丰富的血红素铁,可有效预防缺铁性贫血,提高机体免疫力。
3. 豆类及豆制品:黄豆、黑豆、豆腐、豆浆等豆类及豆制品含有丰富的植物蛋白,且大豆蛋白为优质完全蛋白,含有人体必需的多种氨基酸。此外,豆类还富含膳食纤维、大豆异黄酮等成分。大豆异黄酮具有类似雌激素的作用,可调节血脂代谢,降低胆固醇水平,减轻心血管系统的负担,同时对预防骨质疏松也有一定益处。膳食纤维有助于促进肠道蠕动,改善消化功能,预防便秘,减少肠道对有害物质的吸收。
(二)全谷物与薯类
1. 全谷物:燕麦、糙米、全麦面包等全谷物富含复合碳水化合物,能提供持续稳定的能量供应,避免血糖的大幅波动。与精制谷物相比,全谷物保留了更多的维生素(如维生素 B 族)、矿物质(如镁、锌)和膳食纤维。维生素 B 族对于维持神经系统正常功能、促进心脏健康至关重要;镁参与多种酶的活性调节,对心脏节律的稳定有重要作用;膳食纤维可降低胆固醇吸收,促进肠道健康。
2. 薯类:红薯、紫薯、土豆等薯类含有丰富的碳水化合物、膳食纤维、维生素(如维生素 C、维生素 B6)和矿物质(如钾)。薯类中的膳食纤维有助于增加饱腹感,控制食欲,同时促进肠道蠕动。钾元素对于维持心脏正常的电生理活动、调节血压具有重要意义,可拮抗钠的不良作用,减少钠水潴留,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
(三)新鲜蔬菜水果
1. 蔬菜:
- 绿叶蔬菜:如菠菜、生菜、西兰花等,富含维生素(如维生素 C、维生素 K、叶酸)、矿物质(如钙、镁)、膳食纤维和抗氧化物质(如类胡萝卜素、维生素 E、多酚等)。维生素 C 具有抗氧化作用,可促进胶原蛋白合成,有助于受损组织的修复;维生素 K 对于维持骨骼健康和正常的凝血功能必不可少;叶酸参与同型半胱氨酸代谢,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是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补充叶酸可降低其水平,减少心血管疾病复发风险。膳食纤维有助于降低胆固醇吸收,促进肠道健康。抗氧化物质可清除自由基,减轻氧化应激对身体的损伤,保护心血管内皮细胞。
- 彩色蔬菜:如胡萝卜、西红柿、彩椒等,富含类胡萝卜素(如β - 胡萝卜素、番茄红素等)、维生素 C 和其他抗氧化物质。类胡萝卜素在体内可转化为维生素 A,对视力保护、上皮组织健康和免疫功能调节有重要作用。番茄红素具有强大的抗氧化能力,可降低前列腺癌、心血管疾病等的发病风险,其抗氧化活性优于β - 胡萝卜素和维生素 E。
2. 水果:
- 浆果类:如蓝莓、草莓、覆盆子等,富含维生素 C、维生素 K、膳食纤维和抗氧化物质(如花青素、鞣花酸等)。花青素是一种强效抗氧化剂,可改善血管内皮功能,降低血压,抑制血小板聚集,减少心血管疾病风险。鞣花酸具有抗癌、抗炎和抗氧化作用,有助于保护身体细胞免受自由基损伤。
- 柑橘类水果:如橙子、柚子、柠檬等,富含维生素 C、类黄酮等抗氧化物质。维生素 C 可增强免疫力,促进铁的吸收,有助于预防感染和贫血。类黄酮具有抗炎、抗氧化、降低血脂等作用,可改善血管功能,保护心脏健康。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