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霍弋面色凝重,刘瑶缓缓伸出两个手指:
“双赢,我要和南中双赢。”
“双赢?”霍弋目露疑惑。
刘瑶解释道:“蛮夷虽不纳税,却须定期向朝廷供奉财物,这种方式野蛮粗暴,近似于强征掠夺。
那些拿不出来的蛮夷部落,自然会选择造反。
而我若治理南中,头等大事便是带领这些蛮夷从事生产,创造出更多的财富。
朝廷只取一半,另一半则归蛮夷所有。
我还要派人到各部落宣扬教化,让这些蛮夷入我华夏,真正成为大汉的一份子。”
“蛮夷入华夏?”
霍弋刚想反驳,却想起孔子便曾有过“夷而进于中国则中国之”的主张。
这并非是荒谬的想法。
而且益州在这方面是有先例的。
巴地的賨人,又称板楯蛮,就有不少汉化的,甚至在朝廷做了官。
本朝御史中丞孟获、辅汉将军孟琰、还有大名鼎鼎的汉中都督安汉侯王平。
他们祖上都是板楯蛮,但如今个个都归化成了汉人。
虽说天下三分,但论实力,曹魏独霸三分之二。
个中原委,就是他们所占的州郡人口繁多。
论人口,季汉最少,单看户籍只有区区九十多万。
这个数字还不到东吴的一半,曹魏的五分之一。
若能把数十万南中蛮族齐民编户,纳入人口管理,就能令季汉国力大增。
霍弋忽然有些心动。
他对刘瑶的轻蔑转而变为了赞许。
率领蛮夷从事生产,为朝廷贡献更多军资。
汉化蛮人,让他们成为季汉的户民。
这两条建议,一条是充实财力,一条是扩大人口。
的的确确都是强国之策。
刘瑶能提出这种方略,可见他的眼界和头脑着实不凡。
“安定王所言极是。”霍弋反复琢磨刘瑶的话,最后点了点头。
“仓廪实而知礼节,倘若蛮族富足起来,也就不会屡生叛乱。
而令他们皈依王化,则更能为我大汉充实兵民、增辉效力。”
他对刘瑶“双赢”的策略给予了肯定。
刘璿则在一旁听得云里雾里,他不愿研究什么军国大事,只顾闷头品尝食盘里的美味。
霍弋瞥了一眼太子,暗生悲叹。
刘璿和刘瑶,都是十六岁,都是皇子,可做人的差距咋就这么大呢?
刘瑶成熟稳重,颇有谋略,倘若自己能辅佐他,定能在南中做出一番大事业。
霍弋一时间都想把中庶子的官职辞了,转到刘瑶的安定王府。
哪怕当个家令也行。
马承莫名其妙打了个冷颤,他抬头见菜肴已凉,连忙吩咐仆人端上新出锅的食物。
菜过五味,忽然,一个王府亲兵悄悄走了上来,附在马承耳畔低声说了什么。
马承听后面色微微变化,随即起身来到刘瑶身旁。
“殿下,那二人同意合作了。”
刘瑶却对这条消息没觉半点儿意外,扭头朝刘璿和霍弋施了一礼:“皇兄,绍先兄,我府中还有些事情需要处理,就不多陪了。”
起身又吩咐马承:“把府里的极品雀舌给太子殿下和霍中庶拿几包。”
说罢,刘瑶告辞离席,快步往厅外走去。
“雀舌?这又是啥美味?”刘璿还以为是什么稀奇珍馐,口水不争气地流了出来。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