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七年,秋意浓时,孙传庭智勇双全,率秦锐士两万,于龙驹寨布下天罗地网,一战破敌,斩流寇四千有余,更擒其魁首高迎祥于马下,秦军之名,由此响彻四海,朝野为之色变。

捷报迟至京师,已逾旬日,崇祯帝闻之,笑靥如花,犹如弈者妙手回春,逆转乾坤,昔日讥讽之声,皆化作今日之赞颂。然世事如棋局局新,朝堂之上,人事更迭频繁,崇祯帝环顾四周,唯余孤影,难觅知音。

“陛下,日前通政司密函急至,杨阁老之印赫然在目,言及闯贼招抚之策,孙将军似未及览此令,便自行征讨,虽功高盖世,恐有擅权之虞,望陛下明鉴。”成国公朱纯臣,一步一顿,言辞恳切,掷地有声。

于勋贵而言,皇权倾向武略,实为春风得意之时,尤忆今年,崇祯帝对文臣大加黜斥,令多少武将暗中窃喜,以为时代之轮,终转至武勇之侧。

自古文武相争,乃朝堂常态,明君皆知,乱世需武将以安邦,治世则文臣以定国。今时今日,烽火连天,岂非乱世之兆?然权柄之争,亦暗流涌动,崇祯帝心中,或已绘就新朝之蓝图,只待时机成熟,一展宏图。

崇祯帝独辟蹊径,非但未倚重勋贵,反委重任于籍籍无名的孙传庭、卢象升二将,此举犹如春风拂面,却让勋贵们颜面尽失,尴尬难当。

“古有云,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朕心自明,成国公之忧虑,朕已洞悉。”崇祯帝语调平和中透出一丝凉意。

杨嗣昌之奏章,虽呈御前,其伪已被内阁首辅温体仁一眼洞穿,字迹迥异,唯印信尚真,实乃伪作无疑。

孙传庭捷报飞来,明言杨嗣昌已陷敌手,此求抚之书,恐为贼寇拖延之策,狡兔三窟之计也。

崇祯帝对流寇之性了如指掌,彼辈素以降为常,胜则张狂,败则乞降,伺机再叛,犹如豺狼本性难移。

山陕两地百姓虽望治日久,然贼影仍笼罩五六万众。必须雷霆万钧,令其胆寒心服,方知朝廷威严,非轻易可投之所在。

至于孙传庭之意图,崇祯帝心照不宣。秦军久经磨砺,实战之期已至,李自成等辈,不过其磨刀石耳。

“关宁锦防线之固,陛下尚忆否?”朱纯臣躬身低语,似有深意。

此言暗含玄机,直指关宁锦防线祖家之现状——令行而不从,实为自立门户之兆。朱纯臣借此喻古讽今,意在警醒崇祯莫让孙传庭步祖家后尘,陷入尾大不掉之境。

其深意更在于,言外之意,崇祯对外人寄望过甚,而忽略了身边与国同命运的勋贵,此乃一石三鸟之计,巧妙至极。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