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氏一族的灭门惨案,竟是太子李亨和他的子嗣们精心策划的阴谋!这仅仅是他们摆脱唐玄宗掌控的第一步棋。接下来,他们妄图实施第二步计划——精心策划一场万民情愿的闹剧。

有百姓向唐玄宗进谏,称李隆基不应该带走太子,应该让太子前往灵武统率天下兵马平叛。唐玄宗接受了这个提议,命太子李亨前往灵武,自己则带着陈玄礼和高力士向成都进发。他率先率部离去,却万万没有想到,这一无心之举,竟然让他永远地失去了皇权和皇位。

李隆基的这一决定,在我看来,对于摇摇欲坠的大唐帝国而言,无疑有着积极的影响。天下臣民皆在与叛军浴血奋战,而唐王朝的皇帝和太子却逃往四川。这无疑向天下人释放了一个信号:皇帝都已躲到四川苟且偷安了,不管我们了,那我们还何必拼命呢!

当太子李亨到了灵武就截然不同,这表明朝廷并未放弃,平乱的旗帜依旧高高飘扬,唐朝的中央在风雨中傲然屹立。这向天下人传递了一种坚定的信心。这也是唐王朝没有像其他王朝那般,经历西唐到东唐,或者北唐到南唐的变迁,正是因为这一次的关键决定。

太子李亨与唐玄宗分别后,便率领一群人踏上了前往灵武的艰难征程。这一路可谓是困难重重,先是酷热难耐的天气,让人犹如置身蒸笼;再者,身处乱世,即便是太子,也难免遭遇缺衣少食的困境。更为险峻的是,他们还得时刻提防叛军的追杀。七月四日,尚在路途的李亨收到了唐玄宗下达的诏书,任命他为天下兵马大元帅。

七月七日,正值牛郎与织女在银河畔甜蜜约会之际,太子李亨终于抵达了此行的终点——朔方军的大本营灵武。灵武这片土地,其实与汉武帝有着深厚的渊源。由于此地距汉朝的政治中心长安过近,当时朔方还被匈奴掌控,汉武帝深感不安,生怕哪天在睡梦中就被匈奴的铁骑突袭。于是,他委派大将军卫青统率大军,将其夺回,并在此设立了朔方郡。唐朝也在这里设置了一个节度使,沿用了前朝的名字,称作朔方军节度使。

李亨抵达此地后,马不停蹄地派人加紧布置,他急不可待地要登上那至高无上的皇位。关于皇帝登基,历史上众说纷纭。老皇帝驾崩,新皇帝继位,这称为即位;前一个王朝的皇帝将皇位让给后一个王朝的皇帝,正史中一种说法称之为禅让。然而,所谓的禅让,其实并非心甘情愿,正史的另一种说法则是篡位。严格来说,后面这种说法才是真相。

太子李亨的情况着实特殊,他的老爹唐玄宗尚在人世,此时此刻还当着皇帝,向天下发号施令,而他的登基并没有得到老皇帝的旨意。这种情况该如何定义呢?就像他的爷爷唐睿宗,那是心甘情愿地将皇位让给了他的老爹唐玄宗;又如李世民,是逼迫李渊让位。若要给李亨的行为起个恰当的名称,或许可以说是主动继位,而他的老爹就只能算是被退位了吧!不管怎样,两天后,也就是七月九日,唐玄宗的太子李亨在灵武登上了皇位。

他俨然成为了唐朝历史上的第七位皇帝,当然,这是将武则天排除在外的。他即位后,赐予老爹唐玄宗一个尊崇的封号——上皇天帝。这意味着,您虽贵为天帝,高高在上,但在我眼中,您仍是我的臣子;而天下,则由我掌控。这便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灵武继位。

李亨登基后,立即派遣杜鸿渐以节度留后的身份收拢朔方留守部队,马不停蹄地赶往灵武护驾。同时,下诏命令正在河东、河北平叛的朔方节度使郭子仪、河北节度使李光弼率领两镇主力火速回师灵武勤王。

郭子仪、李光弼率大军抵达灵武后,唐肃宗向自己的“智囊”——李泌请教平叛方针。针对当前敌我形势,李泌提出了上、下两策:

在上策中,李泌主张既然东西两京都已沦陷,不妨直接暂且搁置两京,在北、西、南三面采取守势,筑牢防御叛军向北进攻朔方镇、向西进攻巴蜀、向南进攻江淮的防线,随后命令郭子仪、李光弼统率两镇兵马向东挺进河北,直捣叛军老巢,攻占范阳等地,让叛军身陷河洛、关中一带,成为“瓮中之鳖”。如此,消灭叛军便指日可待。这堪称唐玄宗时期固守潼关、命郭李二人攻略河北的平叛方针的“升级版”。

而于下策之中,乃是进言唐肃宗,以郭子仪、李光弼两镇之兵马为根基,征召河西、陇右、安西、北庭等镇之兵马,集主力之势,直捣东西二京,力争取在最短时间内收复二京。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