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场旷日持久的“濮议之争”中,“中书派”看起来取得了胜利,实际上却是失败者。
当时的朝廷臣僚,大都指责中书大臣迎合英宗“顾私亲”,失败了的谏官倒赢得了人们的尊敬。欧阳修被“台谏派”指斥为“佞臣”中的“首恶”,承担着这场论争的主要罪责,声名尤为狼藉。
“濮议”一息,欧阳修连上五道奏状,请求离开中书,出知外郡,列举了家孝未尽、体弱老病、膂力不支诸多理由,但没有获得英宗认可。
而一场更大的“长媳案”风波正在前面等着他。
苏洵在京师病逝,享年五十八岁。
自去年九月始,苏洵因为积劳成疾,一病不起。
欧阳修对苏洵的病情一直非常关心,多次致信问候,嘱咐他“调慎药食”。
“如今,或许只有身体才是最可靠的,应当用些心了。”他说。
“欧兄所言极是,这话我记住了。”苏洵说。
听说他在服用一剂古方药,欧阳修去信指出,该药方性太凉,不宜祛湿,应该参用别的方剂。
又亲自送去一个单方,听说有了疗效,写信要他耐心专服,不要追求急功近效。
然而,苏洵的病情还是一天天加重,终于不治。
苏洵的死,在朝廷上下引起震动。
自英宗、宰执大臣到巷闾文士,都为他哀伤惋惜。
英宗赐给缣绢百匹和白银百两,苏轼兄弟坚辞不受,只请求朝廷追赠父亲一个官衔,于是英宗特赠苏洵为“光禄寺丞”,并下令官府备船送苏洵灵柩归葬四川故里。
当时,韩琦赙赠白银二百两,欧阳修赙赠二百两,苏轼兄弟都婉辞谢绝。
苏洵文章卓著,又志在用世,许多朝廷大臣都曾呼吁重用。但是,苏洵终归郁郁不得志而死,这实在叫有识之士感到痛心。朝野人士为苏洵撰写挽词的,多达一百三十三人,其中包括韩琦、曾公亮、欧阳修、赵概等朝廷宰执,包括著名文士王珪、刘攽、张焘、苏颂、姚辟等人。
十一月,英宗卧病不起,不能言语,处理政务只能以笔代言。十二月二十二日,病情进一步恶化。在韩琦一再敦促下,册命颍王赵顼为皇太子。
治平四年(1067)正月八日,英宗在福宁宫去世,欧阳修撰写《英宗遗制》。太子赵顼即位,是为宋神宗。
百官进阶一等。欧阳修转尚书左丞。他的连襟王拱辰早已积官至吏部尚书,这次推恩行赏,本来可以转官仆射。征求意见时,欧阳修认为“仆射”是宰相的官阶,王拱辰没有担任过宰相,不应该序进此官,结果只是升迁太子少保。
欧阳修与王拱辰虽然是连襟亲属,但早年政治观点不同,欧阳修支持范仲淹,王拱辰依附吕夷简,两人关系并不和谐,基本上素无往来。
在英宗丧礼期间,欧阳修赴福宁殿哭吊,一时疏忽,在缞绖丧服里头,穿着紫地皂花昆丝袄,被监察御史刘庠发现。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