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一早,跟着父母来到公司。三叔已经到了,说回家都挺积极的。看到杨皓,上身羽绒服,牛仔裤,脚蹬雪地靴。

一脸喜色的打招呼“皓皓,好长时间不见了,长这么高了,跟你爸一样高了。”上次见面还是杨皓刚从国外回来在家里聚了一次。杨皓也赶紧打招呼“三叔,这次我跟你一起回去。”边说边一起进办公大楼。

俩人跟在父母后面边走边聊天,“你也今天回去,不跟你爸妈一块走?”三叔说着问爸妈“嫂子,皓皓今天就回去?”

“啊,是,他非要今天就回去。”妈妈有些埋怨的说道:“回去净添麻烦。”

“那我问一下家里,看收拾好了没。”说着三叔拿出电话开始打电话,

一会电话通了,三叔问到:“大哥家里收拾好了吗?皓皓今天回去,你把被子拿出来晒晒。把锅炉烧着吧,嗯,上午就到家了,记得做着饭。”

说完挂断电话,对杨皓说:“家里收拾好了,被子晒晒,晚上就能睡。”上楼,拿上年货,什么烟酒糖茶,各种坚果,水果。妈妈给分好了,二爷爷家的,三爷爷家的,还有七个叔叔,每家都有。

然后多加了一份自己家的,装上车,满满当当,告辞父母,踏上回家路。

四个小时车程,杨皓回到了阔别三年多的老家。中午在在三叔家吃了一口,把拿回来的年货给大家分了分。

他家在村里也算大家庭了,二爷爷家四个儿子,三爷爷家三个儿子,都成家单过了。北方没有南方那种家族概念,只算自己近亲,不过杨姓在村里不少。

吃完饭,回到杨皓自己家的老宅子。一溜十间大北屋,分两个院子,西边院有个西配房,东边院子有个东配房,中间院墙隔开,留了个小门,方便通行。

杨皓住东院西面,以前奶奶在世时,杨皓就住这个院子。五间北房,西面两间,一间卧室一间客厅,东面三间,一间卧室两间客厅。

几个婶子帮杨皓把东西整理好放到卧室,在大客厅里摆上烟,糖果。二爷爷家里,三爷爷家了,包括几个叔叔婶婶还有孩子都来了。

一大家子几十口子人,把屋里塞了个满满当当,杨皓一边忙着招待,一边回大人的话。晚饭在二爷爷家里吃的,没让杨皓起火。

晚上,杨皓躺在床上,儿时的感觉重新回来了。家里的家具电器包括厨具都挺全的,房屋也很干净,看来虽然父母不常回来,但也经常收拾打扫,没像有的房子几年不住就废了。

明天就是腊月二十三了,在中国农村,进了腊月就开始准备过年了,有个顺口溜: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

腊八粥,过几天,漓漓拉拉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宰年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糊窗户;二十六,割年肉;二十七,炖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

尤其是这个年代,还保留着很多传统习俗。

随着春节的脚步越来越近,外出打工的人陆陆续续都回来了,村里也变得热闹起来。

杨皓每天在家接待村里乡亲,不管是一个姓的还是跟大人一辈的,都会过来看一眼,问一下。这可不是那种‘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的城里,这里是农村,都是乡里乡亲,沾亲带故,也没城里人那么世故。

杨皓的儿时同学玩伴也陆陆续续找他了。

杨皓列了个采购清单:

腊月二十三,跟着大叔叔和婶子去赶集,要买两对灯笼、香、蜡烛、门神等,杨皓虽然知道过年需要什么,但具体数量不知道,所以要跟着行家,也就是大婶子去。

二十四,买各种颜色的纸,对子用的,花联用的,烧香用的。

二十五,买了一车烟花炮竹,多少年都没放过了,这个必须多买。

二十六,鸡、鱼、猪肉、牛肉等等各种肉类准备好。二十七,米、面各种蔬菜买好,村里人送了不少。

等到二十八爸妈回到家,看到的是几个婶子在给蒸馒头,包子、糕窝,豆馅馒头,糖三角等等,种类繁多。

以前爸妈过年都是几个叔叔家给送点,他们自己不做。这次回来看到的就是自家在做,跟奶奶在的时候一样。

忙活了整整一天,才算把过年需要的馒头什么的做好。父母住西院,晚上家里又来了一大群人,都在父母那里。

杨皓这里是几个婶子剪花联,叠元宝,各种烧香用的,一直做到很晚才弄完。

第二天一早,杨皓先把暖气通开,今天就不去叔叔家吃饭了,开始自己做饭。打开煤炉子,熬上小米粥,办几个小菜。等做好了喊爸爸妈妈起床吃饭。

等爸妈坐到那餐桌边上的时候,那小米粥已然是熬好了给端上来喽,还有好几碟农村自个儿腌制的小菜呐。

妈妈竖起大拇指,说道:“儿子,你可比你爸强多了,真会过日子。”等吃完了饭,杨皓就去收拾,爸妈瞅着杨皓那忙碌的身影,把家里拾掇得那叫一个井井有条的,他俩感觉自个儿跟那客人似的。

稍微歇了会儿,杨皓就开始拾掇食材。爸妈这会儿可坐不住喽,不能真觉着自个儿是客人呀,赶忙就问:“皓皓呀,用咱做点啥呀?”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