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宁没料到班长会拒绝他的提议,在他看来只要在本校的教师圈子里找到一个突破口,业务量根本不用愁,哪里还需要去干风险极高的互联网创业。
大家都要评职称,大家都想升职加薪,SCI就是最好的量化指标,是给老师们指明了一条出人头地的捷径。
正常情况下,一个科研组要配置少则三五个研究生,多则七八个研究生,还得加上一个牵头的老师。
这么多人没个三五年,是很难在一课题上研究出成果的,也就说一个科研组三年发一篇SCI就已经很厉害了。
但若是经由卡罗尔来操刀,一个人每年发一篇SCI那都是小儿科,发三篇也不是梦想。
发这么多难道不会惹人怀疑吗?
那就得看你的专业术语编辑水平和选题方向了。
不要选大热的课题,要选小众;不要选学术价值高的课题,要选没什么卵用的创新领域。
比如某人发明了一种打火机,每八十年加一次液化气,我就问你牛不牛逼?
它的外观和普通打火机没有区别,只不过得用一根管子连接到你背着的液化气罐上,罐子里的气体用完了再加气。
这个发明有实用性吗?我也不能说一点没有,只是好像用处不大。
但那也是创新呀,如果闲着没事,真的可以做一个出来玩玩,顺便给大伙儿瞧个乐。
这个例子或许不太恰当,毕竟大家一眼就能看出打火机的猫腻,可如果用专业术语把它包装成一篇论文呢?
又有几个普通人瞧得出破绽?
专业领域的学者会把这篇论文当作无厘头搞笑作品来看,老百姓则压根儿不会关心,因为他们没能力识别所谓新型技术,许多人甚至连文章里出现的英文缩写代表什么都不知道。
可这篇废话一旦登上了外国学术期刊,它就成为了作者的科研成绩,就代表了作者的科研能力,就是评职称时的量化指标,就是研究生不用延期毕业的保证,甚至是下一笔科研经费的保障。
难道就没有懂行的学者,挺身而出指证这些垃圾论文吗?
老实说,有、但极少,少到几乎影响不了批发SCI这门生意的蓬勃发展。
毕竟往日无冤近日无仇,何必非要跳出来断人财路呢?
指证问题除了得罪人,能得到什么好处吗?
“做人还是要中庸一点。”长辈们总是这样教育我。
那为什么不换种方式考评专家、老师、博士、研究生,以及科技竞赛获奖的中小学生们的科研能力呢?
周宁回答不了这个问题,他只是一个奉公守法的好市民,他只会在规则允许的范围内挣钱,这都是父亲向他叮嘱过的。
既然批发SCI不违法,那这钱就没有不挣的道理,如果你的良心过不去,那就不该抱怨别人为什么比你有钱。
周宁不想受穷,所以他不会放弃这门生意,张成不干他就找其他合作伙伴。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