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索把腾出来的木匠作坊让给了裁缝们,这里以后就是他们的生产基地。

然后把自己住的院子让给了大夫们,药材也全部搬了进来。

粮食和布匹也快速的往西墙根仓库里面运。

接着上百名木匠和泥瓦匠开始干活,伟索先在晏城东城门在要了一片地,当做登记的地方。

居住的地方肯定要有,搭一些简陋的窝棚就行,现在天气还不算冷。

然后在邛北村东面不远处建造一个大型聚集地,当做伟索的大本营,到时候难民们都会聚集在这里,进行管理和分配。

考虑到两者聚集有点远,伟索又在中间修建了两个小型中转站,用于难民们休息,并且都配备了大夫以防不测。

接着伟索又购买了大量的锅碗瓢妁,没干活之前一天两顿稀饭管饱,开工之后才能吃干饭。

伟索算是把人道主义发挥到了极致,在这个年代可谓是独一无二。

以前救治灾民,官员们不过只管食,而且稀的留影,遇到好心的会多管个简单的住或者医,伟索这里衣食住行医全部管完,而且质量都很高。

一切就绪之后伟索通知桂定,让他开始转移难民,到东城口的登记处进行招工分配。

没错就是招工,没有什么免费安置难民,也没有什么以工代赈,没有什么大善人和可怜人,直接就是老板和工人,伟索要的是绝对的话语权,只不过把工价压的很低。

一方面是为了省钱,一方面是为了防止城里的闲散人员冒充难民来上工。

伟索规定,难民中的所有人,除了实在干不动的由伟索进行简单赡养,算是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剩余的能动之人皆有活干,孩童老者体弱之人,干一些力所能及之事,没有薪酬,管吃住,两干一稀。

少年少女,中老年人,健妇,只要没有特殊本事,全部按小工算,打杂或者在后勤帮忙,每日五到十文钱。

健壮之人干一些体力活,按大工算,每日十到二十文钱。

再然后就是有技术的手艺人,对于这一类人伟索的待遇非常丰厚,根据手艺的好坏,每日三十文到一百文不等。

在这一块伟索没有压榨难民,因为这类人在城里很容易找到活计,低薪根本就招不到人。

再说伟索的胃口很大,光靠难民里面的工匠,再加上杵莱坊的工匠根本就无法完成这么大的工程,所以伟索对全城的工匠进行招工。

伟索出的薪酬比晏城里面的薪酬高出一些,还包吃包住,瞬间就招到了不少人,但是一听说要去百里开外的地方又劝退了不少,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外出劳工。

刚开始的第一天,有一千人在安置官的安排下来到了登记点登记。

这是晏城的官员们害怕人多出事,刻意控制了数量,给伟索一个缓冲和适应的时间。

并且这一千人都是单身壮汉居多,属于没那么多事,登完记就可以干活的人群,可见上面的人经验也很是丰富的。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