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大佬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总结者,就算他那里还没有成熟的方案,至少也能给出建议、提出灵感,说不定就能引发技术突破。

为了寻找宋应星的下落,赵承成隔三差五就给陈于阶和汪银城写信打探消息。

好消息终于到来。

陈于阶写来回信,说是专门查了官员花名册,终于在角落里发现了一个在福建汀州府当过七品推官的小官员,名字也叫宋应星,现已辞官回家,返回故里江西宜春。

宜春距离淮安千里迢迢、路途艰难,想要去找他,客观条件就不允许。

可据小道消息,凤阳知州出缺,崇祯皇帝或许也看过宋应星写的那本《天工开物》,居然就钦点了他当这个凤阳知州。

凤阳距离淮安就不远了,只要求史可法专门发一张派票,让宋应星专程到淮安漕运总督衙门述职,赵承成也就有了和他见面的机会了。

这番安排好是很好,但问题是要等,等着朝廷任免官员的流程。

也只能等,急也不来,没有办法。

赵承成只能先做好赵家村的事,等待着机会的来临。

这段时间,天下局势更加严峻。

饥荒虽然稍有好转,可战乱却是愈演愈烈。

据说关中很多地方,已经十室九空,已到了老虎重新出没吃人的地步。

那么多人都到哪里去了?

有加入民军造朝廷的反的,有投身豪强地主放弃自由谋求生路的、有加入官军混口饭吃的、有一命呜呼重新投胎的,还有的,就是一路难逃,到江南乞食。

赵承成这里虽不是江南,却是从河南、山东南下江南的必经之地,往来的流民扶老携幼、成群结队。

村里有些老人、女人心软,瞧着这些流民的可怜样子,就想起自己之前的处境,自己吃饱喝足了,就给他们一口饭吃。

这样一来二去的,再加上赵家村那座冶铁的高炉实在太过耀眼,因此投奔过来的流民也就越聚越多,都求着到赵家村里来,哪怕当牛做马都愿意。

老子山、龙集寨、高湖台的情况也大差不差。

这三个山寨水寨跟着赵家村做事赚钱,虽然富余不到哪里去,但温饱不成问题。

这年月,能吃上一口饱饭,就已经是对灾民、难民最大的吸引力的,都想加入山寨混口饭吃。

但是一开始就说好了,这些山寨的扩充,只有赵承成才能拍板做主。

赵承成可没有圣母心——帮助别人,可以,前提是自己有利。

如今这历史潮流波涛汹涌,赵承成自己这尊泥菩萨还没过江呢,哪有能力渡人?

于是过来投奔的难民,赵承成下了死命令:不准进村、不准停留、不准闹事,只准在这里喝一碗大米粥,尽量填饱肚子,换三天性命无忧,就必须离开。

不是瞧不起这些流民,实在是流民成分复杂,想要收留,就要甄别身份,排除是其他地方来的奸细,赵家村可没那么多的闲工夫。

但他也并非全然拒人千里之外,对于诚心想要投奔的流民,赵承成也露出了一点缝隙。

不过他也有三收三不收的规矩,且还要经过两道手续,这样招揽进来的,才是能够放心的有用之人。

条件也不可谓不苛刻啊!

本章已完 m.3q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