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吧,顾深承认,他之所以认为苏锦儿跟他是良配的关键原因,是他觉得苏锦儿很漂亮。
苏锦儿不是那种艳丽无双,倾国倾城的容貌,她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女孩,姿容秀丽,温婉可人。
但不耽误顾深觉得苏锦儿很漂亮。
对“美”这个词,每个人都有不一样的感受,所以这個“美”,其实是很主观的一种东西。
而顾深,偏巧就觉得,苏锦儿的相貌,正好长在了自己的审美点上。
再加上苏锦儿在跟顾深第一次见面的时候,展现出来的那种女强人的气质,让顾深有种面对现代独立女性的感觉......这种感觉就很亲切。
因此,张岊的那番话,在王单和张岊看来,可能就是一时失言,但顾深却是动了心的。
只是,顾深现在还缺乏一个契机,去跟苏锦儿认真的的谈谈这个事情......总不能直接找上门去吧?!
这种事儿,肯定是要先提前通过气才行的。
机会,总还会有的......等忙完了春耕,差不多也该到了苏锦儿出城来签订蚕丝收购契约的时候了。
那时候苏锦儿肯定还会来姚家村,而作为姚家村蚕丝契约的保人,顾深也一定会跟苏锦儿再见面的。
到那个时候,再跟苏锦儿好好聊聊就是了。
现在嘛......还是先当好自己的教书先生,同时认真读书,准备未来的科举吧。
接下来的这段时间,顾深基本都是按照原有的生活规律,上午去村学教书,下午回家温习功课,有时候王单和张岊过来了,就一起喝酒打屁聊天。
就这样过了快一个月的时间,眼瞅着景祐元年的春耕即将结束,顾深没等来苏娘子,倒是等来了一个中年大叔。
这事儿吧,还得从顾深的日常生活说起。
那一天,顾深早早的起来,在院子里按照张岊所教授的强身健体的法子运动了一下,然后穿上自己的儒服青衫,前往村学教书。
教授的既然是启蒙课业嘛,顾深也就没客气,直接借用了后世的三本传世启蒙巨著——《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
俗称“三百千”。
《千字文》成书了于南北朝时期,如今虽然很少被用作启蒙读物,但要找来用用也不难,而《百家姓》本来就成书于宋代,且书中都是姓氏而已,这两本书并不犯任何忌讳。
唯独《三字经》这本书吧,有点特殊。
《三字经》确实是成书于南宋,但问题是,《三字经》历经每个朝代,都在往里面加东西,顾深上辈子背下来的,大概是章太炎编纂的版本......别说南宋了,连元明清甚至民国都有。
顾深就算是想断,也不太好断。
更别说,后面的劝学章还有“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这样的话......苏洵这会儿才刚刚开始读书,苏轼才刚刚出生,苏门三学士还没影子呢,有个毛线的教育意义啊。
还有“若梁灏,八十二。对大廷,魁多士”......梁灏确实是状元,但他可不是八十二岁考上的状元,他是宋太宗雍熙二年的状元,考取状元那年他才二十三岁。
别说他四十二岁就去世了,哪怕他现在还活着,活到景祐元年,他也不够八十二岁。
这后面不仅要删,还得改......顾深实在没这个心思来动笔,也不觉得自己能写好。
因此吧,顾深在回忆《三字经》内容的时候,直接把结尾定在了“经子通,读诸史。考世系,知始终。”这段上。
后面那一大圈的什么历史世系表和举例劝学的内容,统统都给删了。
只是这么一来的话......这个残缺版的《三字经》,就给人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
起码某个在村学外旁听的中年男人,觉得很是意犹未尽。
说好的“考世系,知始终”呢?!
世系跑哪儿去了?!
如果不是村学之内,顾深正在给孩子们上课,额外讲解《千字文》的内容,范仲淹都想直接进去问问,怎么还敢给人断章的?!
是的,没事儿在村学外偷听的中年男人,就是新任的苏州知州范仲淹。
一个月的时间,也足够这位新任知州上任了。
而范仲淹之所以会打破官场惯例,以“本地人”的身份出任知苏州......这事儿还得从郭皇后的“降龙十八掌”说起。
明道二年,刘太后去世,官家赵祯终于能名正言顺的亲政了。
只是吧,咱们得这位赵官家,也不知道是之前被刘太后给管的太严了,还是继承自他老爹骨子里的那个“寡人之疾”的基因,又或者是两者皆有之......反正吧,亲政后的赵祯,大事儿没干成几件,倒是在后宫里给自己找了一堆小老婆。
其中最受宠的小老婆有两个,一个杨氏,一个尚氏。
某种程度上来说,刘娥还真的是挺懂赵家这对父子的。
只是吧,赵祯这么一出溜,皇后郭氏不干了。
刘娥在位的时候,为了防止赵祯“操劳过度”,赵祯的后宫就只有郭氏一个皇后,啥小老婆的,想都别想。
而且,郭氏虽然性子燥了点,但一度和赵祯之间相处的也不错,两个人还是有感情的。
所以,当赵祯这么放飞自我的时候,郭氏第一个站了出来,实名制反对赵祯“雨露均沾”。
你可以说郭氏是在追求爱情的专一性,但......这年月,是封建礼教的年月,尤其是老赵家本来就人丁不旺,皇帝的子嗣问题,从来就不是小事儿。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