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甲离开此处,进入了许父的书房,许父正在里面看文章,见着许甲来了,透出一股欣慰。
“也别太累了,该休息就休息。”
许甲为了了解世界观,就必须要多看书,要不然一些历史知识对不上就麻烦了。
“没事,看看书,也打发时光,总不可能一天到晚躺着。”
说罢便拿起一本《大宁本经通义,就看了起来。
神魂强大的好处便是过目不忘,不好的地方就是容易“血压高”,一旦用脑过度,就会有太阳穴鼓鼓的,一跳一跳的,人也容易眩晕。
因过目不忘,许甲翻书的速度很快,这惹起许父注意。
见许甲不到半刻钟,翻完一本书后便将书放了回去,又抽出另外一本书,他便心中嘀咕:不是找这本书看?怎么还偏偏每页都翻?一目十行也没有这样的快。
许甲拿的第二本书是《古今文章选集,其中先秦文章并没有什么不同,大楚朝立后,就有许多不认识作者,不认识的文章了,不过不要紧,一并塞进脑子里再说。
扫描留档一般的看过后,许甲又将第二本书又放回去,拿起第三本书。
普通读书人家根本没有史书,许甲并不能从许父的藏书中准确了解历史,毕竟只有极为富贵之家才能读得起史。
如果非要学史,便只能前往藏书丰富之家去借阅,又或者拜访名师来讲史。
许父早年醉心功名,这里大多是一些做文章的讲义书,也就是所谓的“辅导书”,完全是为了“上岸”。
具体历史如何,他不大知晓,概念模糊,先秦以来又有哪些名家文章,他也没读过。
许甲也没得选,便打开了这第三本《稷泰元年年庆安府举子文章选。
却听到许父道:“你好高骛远,看这些举人文章作什么?翻书翻这么快,看进去多少?”
“难道是因为我在前面说了你一句,你便在我面前做模样?”
许甲却头也不抬,只翻着书页道:“看过了,自然就是看进去了。”
许父压住怒火:好大的口气!
随即问道:“为问你,克己复礼为仁,怎么破题?”
许甲微微一笑,脑海里已经开始检索了,不需化用,只需照搬,开口便是:“克己复礼,则内修其德,外践其礼,乃仁之至也。夫克己者,非止绝欲禁情,实谓抑私欲而显公义……”
这题目中规中矩,但议题很大,直接问的就是“仁”。
但许甲之前看了自己房间里前身的那些书,刚刚又看了许父的辅导书两三本,加上前世也活了一百多岁,多少也看过一些儒家经典,如今一并化用了出来。
只能说,装的时候到了。
许甲知晓许父对自己存有疑虑,但如果自己可以完成他的夙愿,考上功名,或者望父成龙,帮助他考上功名,便会疑虑尽消,因为这是确确实实的好处,这功名也是他许家族谱上的荣耀。
当然,许甲也可以抛弃此家,浪迹天涯,独身修行。
但许甲不是这样的人,且若于心有愧的话,又是一个因果在这里。
许父听着许甲回到,语气便柔和起来来:“不错,虽不算大有长进,却也没有忘记所学,考个秀才,应该是稳了,不过也不能自傲,少卖弄聪明,踏实一些,才能走得远些。”
“你从小便有读书的天分,却要把这份天分发挥出来,更加的努力才行,否则空耗才炁,就再难有成就了。”
“我房间里还有一个箱子,是请人从京城抄来的进士文章,和策论,虽是三年前开恩科时候的题目,不再时兴了,但看文不看皮肉,只看骨架也是够你揣摩许久的,你既喜欢看,明日一并拿给你看看。”
许甲并不喜欢这样的唠叨教训,可能是看到了前世好为人师的自己?
不过没想到一个秀才家,竟然还有进士文章收藏……这倒是意外惊喜了。看来这个世界的“印刷业”应该已经比较发达了……又少了一样赚钱的技术。
许甲本身并不醉心功名,考个举人了事,也是为了“身份”,即“名”也。
举人的身份,可以更好的辅助自己修道。而且举人一般还做不到官,除非主动去捐。
有了这个身份,在县城之地横着走是没有问题,只要不强行和官府对着干,一些不大不小的愿望,只要开了口,就立马有人给你办好。
举人还能铺设各种产业,这是秀才做不到的。
许甲修道,花钱如流水是已经可以预料得到,无论自己考到了功名,还是帮助许父考上功名,都足够支持修道初期的消耗了。
无论怎么说,考上功名,这都是“一本万利”的投资。
许甲见许父教诲的话,有些停不下的样子,于是看完这本书后将他打断道:“爹,我们家除了良田百亩收租以外,还有什么进项么?”
“还放了些贷。”许父被打断,有些愣。
他还想长篇论证,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来激励许甲更好的读书呢,然后望子成龙,看许甲考举人,中进士。
许甲皱眉:“还有么?”
“怎么问这个?”许父警惕起来。
“从前也没过问,我如今生病,调养身子需要花不少钱,肯定得问问,要是把家里吃穷了,那就省着点,要是还行,那就快些点好才为上。”许甲哄他道。
许父解释道:“你祖父那时候还是挺有钱的,只是后面吃了个大亏,便把那些都发卖了,连行商的船都没留下,就兑了这座宅子,还有百亩良田的基业,等你你娘嫁到我们家来,又带了十亩桑田的嫁妆。”
“根据往年的盘账,只那百亩良田的话每年收上来的租子约莫有一百两,丰年多些,寡年少些,除却赋税,能剩下八十几两。”
“不过给人婆子们的工钱,逢年过节给县衙的孝敬份例,自家吃喝穿用,人情往来,也就花得七七八八,一年到头省着些用便还能剩下二三十两银子。”
“那十亩桑田,则能养十席蚕,一年收茧两次,若是没啥差错,可以产两三百斤生丝。”
“这些生丝,你娘带着女工婆子,一起织成绸缎,约莫能有五六十匹,约莫也能能赚到三四十两银子。”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