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9年。
林旭死后的次年,林觉民12岁了。
自幼聪慧的他在嗣父林孝颖的陪同下进了考场,面临人生中最重要的童试。
古代的科举制度,主要分两步。第一步是资格考试,也就是童试。
第二步才是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为三级:乡试、会试、殿试。
而童子试又是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的考试。
古人不像现在,只有小升初、中考和高考三个重要考试,古人却有六个,每一关都能淘汰绝大多数人。
面临这么重要的考试,林觉民做了一件非常大胆的事情!
他在考卷上,写下了七个大字:“少年不望万户侯。”
这句话的原型出自苏轼《送张嘉州》里的“少年不愿万户侯”,意思大概为:年轻人不能总想做大官,而应该想着做大事。
写完后,林觉民直接交白卷,在周边考生瞠目结舌的目光中走人。
1902年,林觉民被送进了全闽大学堂学习。
1904年,锦巷七星君庙。
一个少年站上了演讲台,他大呼“中国非革命不能自强。”
这是17岁的林觉民。
1905年,林孝颖做主为林觉民娶亲。
林孝颖为林觉民指定的妻子是离林家几百米远,家住文儒坊的陈元凯家的女儿陈芳佩(字意映)。
林觉民出人意料的没有反对这门包办婚姻,并且林觉民与陈意映的感情出奇的好,在婚后相知相恋。
故居的庭院里有林觉民与陈意映的铜像,林觉民坐在石墩上,身穿着民国的学生服装,左手拿着手,面带着微笑,抬头看向一旁给他披外套的妻子。
如果光是看这个铜像,陈灏可能没有太大的感触,但听着导游讲解林觉民夫妇两人的故事后,陈灏心头百感交集。
他的脑海中仿佛浮现出这样一幕:
秋末冬初之际,梅树下。
月光透过寒梅的虬枝,疏疏斜照进古香古色的宅院里,映着窗前一双璧人。
一个英俊多才,一个知书达理,两人互相进步,互相理解对方。
1907年,林觉民东渡日本,前往庆应大学深造学习,并在东京加入同盟会。
也是从此之后,林觉民的生命开始了倒计时。
1911年,林觉民和堂弟林尹民、族兄林文,一同投身到轰轰烈烈的革命中。
4月27日,近代中国历史上迎来一次重大的转折点:
广州起义!
一百二十余名革命党人带着一腔热血直冲总督衙门,但最终因寡不敌众而失败。
林文、林尹民当场战死,林觉民身中数枪,被清军逮捕。
在水师提督衙门受审的时候,水师提督李准想要招安林觉民,但林觉民毅然赴死。
临死前,他说:大清索我的命,我诛大清的心!
两广总督张鸣岐下令曝尸十天,未死的同盟会成员潘达微先生冒着危险,组织人员把散落并已腐烂的七十二位烈士的遗骨收殓安葬于广州郊外的红花岗,将红花岗改为黄花岗,史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
广州起义失败后的一个早晨,林觉民的两封诀别书《与妻书》、《禀父书》也终于送到了福州三坊七巷的林家老宅。
看到《与妻书》后的陈意映,几度昏厥,当场便要追随林觉民而去。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