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如岚也给申达新表示:“我们能否放下已经视为正确的认知,是否具备自我否定的勇气和决心,是否能够放下原有领域的既得利益,是否具备面向世界的和面向未来的眼光......无一不考验着我们。都说人才是科技第一生产力,我们需要用经济来推动教育进步,把人才培养和教育引入到课堂,实现学习效益与经济效益的融合。”
申达新回应宋如岚的观点:“如果只想赚快钱那肯定会违背我把公司做强比做大更重要的务实理念,引入投资后依然要把辅导质量放在重要的位置,一定要提出“管理增长”的要求,并将重点放在改善运营质量上。”
宋如岚到这时是基本认可申达新了,两人对教育辅导的看法能够达成一致,所以申达新提出到培优机构实地考察时,宋如岚没有拒绝,反而积极地邀请申达新到教学点考察。
申达新在培优教学点看到了所有老师集体备课的情景,也翻阅了培优的统一教学的讲义资料,还对培优的“不满意退费”的统计数据进行了查询,一圈看下来,申达新心里已经肯定了宋如岚的经营模式。
申达新想到孙骁勇这层关系,也没有故弄玄虚,直接和宋如岚商量投资事宜。还商议了以后的经营模式:以数学板块的培训占比是30%左右,其他理科培训占比在70%左右。自此,培优将从单一的数学培训模式向综合理科培训模式的转变,未来还可能把培训业务扩展到文科领域。
宋如岚和申达新签订了投资合同,按照合同约定,申达新第一次注资五十万元,用于培优的规模扩大;第二年注资一百万元,成为培优的最大股权所有人,申达新参与培优运营,不过保留宋如岚作为公司运营代表的资格,有一票否决权。
培优升级为公司化管理,就像走上了快车道,扩张成了培优的代名词,招生招聘引起了省城辅导机构的嫉妒。有一两个老牌辅导机构生源下降明显,引起了这些老师的不满。
其中有一家辅导机构放弃以前请在校老师兼职授课的模式,模仿培优的模式进行转化,私下里到培优机构来挖人,许以高薪和提成。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培优的两个老师被对方撬走了,还带走了培优的讲义,成为和培优对着抢学生的竞争对手。
宋如岚对这种现象没有多说什么,辅导培训行业蛋糕那么大,又一直在持续壮大发展中,培优不可能进行垄断做成一家独大。所以宋如岚在给其他老师培训的时候表示,有竞争对手是好事,大家你追我赶,才能把这个行业做大做强。而培优的核心是永远以学生为本。
不管家长如何要求,培优始终坚持严格的学生入学筛选,在老师的招聘中也延续严格把关,而且在扩招中做到找到一名好老师才扩招一个班的学生,没有合适的老师,就不随便扩招学生。就这样,被有些急于想让孩子到培优来辅导的家长指责为“饥饿营销”。
本章已完 m.3q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