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阴家孤单力薄,朝中言官多谏言严惩,幸好陛下爱子,念你年幼,担心将你调离,让曹州民心不稳,这才暂时让你在曹州。】
【虽说暂未严惩,但灾后言官定会谏言,令陛下严惩你。】
【你舅舅想出一策,只要你能安心在曹州,乖乖听长史的话,让长史帮你做一定万民伞。】
【有了这万民伞,便能名望加身,即便是陛下也不能严惩于你。】
【你在曹州定要好好听薛刺史言,改过自新,千万千万别在纨绔惹你父皇生气,不然为娘都不知道如何是好。】
满纸的关切和担心之意扑面而来,李祐看着这凹凸有致的纸,知道她定是流了不少的泪。
至于万民伞,名望加身,现在看来是好事,等过些年被李治惦记了,那就成了催命符了。
这东西绝不能成功。
造反,必须尽快的提上日程,李祐更加坚定了自己造反的心,
不过,从信中李祐大概推测了事情的发展。
朝会上,言官该谏言还是谏言,该喷还是喷,并没有因为薛大鼎的信改口。
而之所以李祐没有被调回长安,是因为李世民担心他走了,曹州民心会不稳。
想比惩罚李祐,李世民更在乎民心?
反正曹州被薛大鼎治理好了,维持大局稳定才更重要,至于李祐可以秋后算账。
李祐思来想去,感觉自己揣摩到了李世民的想法。
李祐又拆开了李承乾写的信。
【吾弟李祐,为兄听闻你的事,万分惭愧,只为兄怪平日里光顾读书,不曾管教于你,未尽长兄之责。】
【为兄在父皇面前请言,父皇面色阴沉,为兄大感不妙,望吾弟谨言慎行,莫要做逾越之事。】
【大旱不知何时才能结束,为兄送你一本注解的《论语》,希望多听圣人言,莫落下学业。】
【···】
好家伙,薛大鼎敢写信,你李承乾就真敢去美言……
不过,李世民脸色很难看?
李祐叹了口气,哎,可惜了又错过了一次好机会。
要是自己在李二面前,提出去广州说不定能成功。
至于学业?论语?开玩笑,我还需要学论语?
难不成这些用箩筐装的书,都是皇子和同窗好友们送来的?
李祐又拆开了李愔的信。
【吾兄李祐,弟听闻你的事,本想去见父皇,听着太子去了,父皇没有好脸色,便不敢去了。】
【不过兄长杀了那郑家的人,长安不少人都夸兄长,但也有的说兄长是混世魔王,真是威风十足。】
【弟甚是羡慕,只恨不能一睹兄长英姿。】
【礼物,弟给你一本《孝经》,兄长放心这本《孝经》是弟的,绝对是最干净整洁,一尘不染。】
【弟还有些话,但夫子不让写了···,】
李祐看了嘴角直抽搐,把自己的书给我,是为了光明正大的逃学吧!?还真是自己的好弟弟!
接下来李祐拆开了魏征的信件。
【臣闻殿下所作所为,有几句肺腑之言,望殿下能谨记。】
【上而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满而不溢,所以长守富也。】
【富贵不离身,然后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蓋诸侯之孝也。】
【《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这话大概的意思是,让李祐虽然身居高位,但也要节俭费用,遵循法度,让自己和百姓融洽相处,要谨慎小心。
这是在委婉的说自己不遵循法度。
而接下来的大部分的言官都没有太过表达出自己的意思,都是借着《论语》或《孝经》等书来表达。
大概觉得和李祐说的多,别人会觉得走的太近,可不回信也怕得罪李祐,况且不是君子所为。
于是大部分的人就找了两句,不痛不痒的话,顺带送两本书,这样既显得自己是君子。
本章已完 m.3q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