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刚满十七岁的红小鬼,站在桌子上侃侃而谈,讲的抗日救国的道理通俗易懂、浅显直白,每一句每一字都很朴实,但字字句句深入人心。

梅莹忙着给被营救的伤员们包扎,顾不上听萧四明的讲话,但因为心里若有若无、说不清道不明的那点挂碍,忙乱之余,梅莹时不时地会抬起头朝院子中间桌子上的萧四明看上一眼,那声音也就不疾不徐地直往她耳朵里钻。

梅莹就想,这萧四明不光胆子大的出奇,肚子里还有真才实学,面对这么多人讲话,从容不迫地,说的还条理清楚,很有感染力、鼓动力、诱惑力。自己都上北大了,知道的抗日救国的道理也算不少了,但比起萧四明讲的,那就差的远了。这小伙,他是从哪里学的呢?

可能是为了解释梅莹和其他同志心里的疑惑,萧四明说,这些抗日的道理他过去也不懂,上了抗大、学了政治和军事知识、听了中央首长们的讲课,才受了启发。平型关战斗中他受了重伤,养伤期间仔细琢磨,想通了这些道理。今后作战中,他会按照这个思路去打鬼子,只占便宜不吃亏,让小鬼子死都不知道咋死的!

王麓水心里还在诧异萧四明什么时候水平这么高了呢,听萧四明说是从抗大学来的,马上心里就想,这个萧四明原来文化基础不错,比其他没有文化基础的红军军事干部领悟力强,学习进步快,有前途。别说当排长、连长了,就是当营长、团长都没问题!

王麓水觉得自己应该尽快归队了,回去向师首长、旅首长汇报汇报,得重用这个萧四明了!

就在王麓水脑子里翻腾着无数念头的时候,萧四明脸色一整,大声喝令到:“袁刚、张怀德、邱伟、张鹏飞,列队!”

张怀德还在清点战利品呢,听到命令,远远地大声吼了声“是”,快速跑了过来,大声喊到:“掷弹筒班,全体都有,列队!”

机枪班的袁刚、步兵一班的邱伟、二班的张鹏飞,全都反应了过来,迅速整队,齐刷刷地列队站到了萧四明讲话的桌子前,弄得正听得如醉如痴的国军士兵、被营救的八路军战士、地方干部都赶紧让开。

部队的士气都是打胜仗打出来的!

萧四明率领的这支小部队,是由36个伤员和27个游击大队战士组成的,加上陈宜胜、梅莹,总数是63人。

在藏山祠临时编组战斗部队时,萧四明挑选了11个重伤初愈的伤员加入作战队伍,拉起了一个七人的掷弹筒班、一个七人的机枪班、两个各13人的步枪班。到打谷场上消灭日军的第二个小队,又缴获了三挺日军的九六式轻机枪、三个掷弹筒,7人的掷弹筒班变成了13人的掷弹筒班,机枪班变成了13人的机枪班,两个步兵班从13人缩减成了7人。

虽然从那个小山村加人了6个新兵,但他们都没经过新兵训练,连正步走都不会,只能承担抬担架的任务。

袭占盂县县城前,为了加强作战力量,萧四明狠心再次动员伤员,硬是从伤员中又拉出了12个勉强能参战的战士,算是把两个步兵班补齐了。剩下的坐担架的伤员,一部分还被萧四明派支前的老乡把担架抬到了大东门的城墙上,让他们能依托城墙开火,阻击、迟滞可能增援县城的日军,为作战小队袭占县城赢得时间。幸好战斗进行的顺利,这部分重伤员已经撤回了。

这一进城,小山村入伍的6个新兵立马脱掉了老百姓服装,也穿上了鬼子的棉军装。只不过他们不属于掷弹筒班、机枪班和两个步兵班的编制,此时只能站在一边看了。

除了萧四明、王麓水、陈宜胜,包括梅莹、陈得胜,都站到了步兵班的队尾。

棉军帽、军大衣、皮靴,背上背着背囊,腰里的武装带上系着两个甚至三个子弹盒,挂着四个手雷,日式水壶斜背在身上,用武装带扎束着,右肩上背着崭新的上了刺刀的三八大盖。

这是两个步兵班的装束!

机枪班最耀眼了,一溜八挺九六式轻机枪,战士们每个人的腰里都挂着南部手枪、也就是王八盒子的皮枪套!

掷弹筒班集合时,6个掷弹筒支在地上,射手、副射手腰里都挂着八颗榴弹,副射手们都斜背着三八大盖。

这一点,与日军掷弹筒小队、分队的装束不同。日军的掷弹筒组是不配近战自卫武器的!

虽然只有四个班,虽然是重伤初愈的伤员和缺乏训练的游击大队的战士们组成的队伍,但从昨天晚上到现在,这些战士们跟着萧四明,连战连捷,零伤亡收复了盂县县城,取得了令人震惊的战绩,每个人的脸上都写满了自豪,眼睛里闪动着噬人的杀气,精气神十足!

小小的一支队伍,竟然迸发出了百战精锐、裨睨天下、气吞六合、舍我其谁的气势!

萧四明满意地点点头,仰起脸,对国军士兵们说到:“弟兄们,你们说,日军的三八大盖好不好?”

国军弟兄齐声回答:“好!”

萧四明又问:“日军的九六式轻机枪好不好?”

回答还是“好!”

“日军的掷弹筒好不好?”

“好!”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