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官殿阻击战,一场鲜为人知的战斗,但从某种意义上讲,它的重要程度不亚于塔山阻击战。东北野战军45军第135师,在灵官殿地区独自作战,阻击试图退回广西的白崇僖所部四个主力军,血战三天三夜,桂军未能前进一步,最后被围歼于此。纵横中国三十余年的桂军,从此烟消云散,以小诸葛名闻天下的一代名将白崇僖,也因兵败黯然去了台湾。桂系作为中国大陆最后一个军事集团成为了历史。
银狐看着破损的军旗,满怀敬意的问:“你们是丁盛将军的部下”?
“不错,我们老师长现在怎样了,他难道把我们忘了吗”?
银狐低下头,不知怎样回答这两位年迈的军人,他怎能告诉他们,那个勇冠三军的丁大胆儿早已故去多年。两位老人从银狐的表情中看出端倪,他们也不再说话,默默的流下泪来。
饭菜端上来,寒酸的让人难受,主食是烤老玉米,已经成熟的玉米,用火再烤,去除烤焦的黑皮,露出黄橙橙让人赏心悦目饱满的玉米粒,没想到吃到嘴里差点没把牙咯掉。菜就是漫山遍野的野芭蕉,挖出根来洗干净了,用盐水泡一下就能吃了。也许这里的食盐供应紧张,芭蕉根嚼在嘴里除了淡淡的酸涩,一点儿咸味也没有。即使这样,两位老人和他的部下,看着小分队的战友们艰难的吞咽着粗鄙的饭菜,一个个馋的直吞口水。
李指导员强作笑容道:“同志们多吃点,精粮咱们还有的是。”
杨连长也随声附和:“是啊,同志们,咱们国家困难,大家吃不饱饭,可咱们这里充分的发扬了南泥湾精神,粮食虽然不能保证大家顿顿都吃饱,可总比刚来这儿的那几年好多了。”
小分队的成员再也吃不下去了,这样平时他们看不上眼的老玉米,在这些人眼中竟是如此金贵。他们是什么人?为什么来到这里?
杨连长十分健谈,他给大家讲了一个真实的故事:1962年8月丁盛指挥54军一部在东线展开对印自卫反击战,印军精锐,号称阿拉曼之鹰的第七军,在中国军队的攻击下,溃不成军。
杨连长的部队担任尖刀连的任务,不惜一切代价向印军腹地穿插,广袤的恒河平原上,突然出现了一支中国军队,印度举国震惊。
杨连长长驱直入,到达距离不到新德里十五公里的德尔班。印度人开始迁都,达官贵人也都纷纷逃离新德里。
就在这时,中共军委传来指令:战略目的已经达到,全军撤退回国,为了防止印军反击,杨连长的部队从前锋变成后卫,担任掩护任务。就在现在的这个地方,他们收到的最后一条命令是,就地防御,然后就再也没有然后了。
杨连长在这片儿远离祖国的地方,刚开始认为是暂时防御,谁知这一防就是几十年过去了。这块儿地方原来属于两国争议的地区。在这里世世代代生活着不少四川人,印度把这里占领后,把这片土地上的男人全都杀光了,躲避灾难的女人们逃进深山,一来二去,在杨连长防区周围出现了大大小小几十个寡妇村。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